34岁的刘志中是北京市一家民营医院的市场营销总监。4个月前,他的同事们想到了一个竞争患者的好办法——看病返券。患者在医院每消费100元,就能得到5元的代金券,下次来就医时可以当现金使用。4个月后,他们发行了10万元代金券。
然而,这种带有浓厚商业气息的竞争手段近日经报道后,随之而来的却是一项政府禁令。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说,健宫医院是一家医保定点单位,看病返券会刺激患者的就医消费,会加大政府医保资金的负担。
尽管健宫医院这次争夺患者的尝试是以失败而告终,但这并没有挫败他们竞争患者的决心。医院现在正积极向患者推荐类似于健康会员卡之类的卡片,持卡者看病可以优惠。事实上,两年前健宫医院从一家国营医院改制成民营医院时,竞争就是他们工作的中心。
对于患者来说,竞争是件好事。他们不仅看病能省钱,而且还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北京博爱医院也是一家民营医院,该院全新的就医形式被媒体称为酒店式服务。有报道说,医院挂号处、收费处全都变成了敞开式,病人和工作人员的交流再也不需弯着腰、探着头挤在一个小小的窗口里。宽敞明亮的大厅摆放着舒适的大沙发,咨询处改为连心台,医院常见的白色被绿色和蓝色代替。而这正是老百姓到公立大医院看病所得不到的。
有了这么好的环境,看病的人一定很多。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不论是在挂着名画、放着悠扬钢琴曲的健宫医院还是在提供酒店式服务的博爱医院,在收费与公立医院一样,或某些项目还要优惠的情况下,来看病的人并不很多。
“历史短、名气小、医术没有得到广大患者的充分信任是这些医院的竞争弱势。”一位业内人士说,环境的变化通过注资可以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得到改善,然而,一个品牌的树立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营。有鉴于此,刘志中和他手下营销宣传科的几名同事工作的重点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公众了解他们,信任他们,到他们那去看病。尽量缩短品牌树立的时间。
大医院:感觉不到竞争的压力
民营医院缺乏的竞争优势正是国营大医院所拥有的丰厚的无形资产——历史悠久、名声显赫、医术高明。然而,作为一名普通的患者要想得到这些医院的服务是要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精力的。
家住洋桥西里的刘女士今年56岁,血脂和血粘稠度高,每年她都要到医院去抽血检查,以便监控自己的病情。前几天,她早早出发去了一家离家很远的大医院(单位定点医院)做例行检查。9点多钟赶到时,医院早已是人山人海,挂号处前更是排了好几排五六米长的队伍。好不容易等到离窗口还有二三米的距离时,被告知上午的号已经挂满了,只能挂下午的号。
病没看成,第二天刘女士起得更早,出门打车直奔医院。“我一向节衣缩食,逼得我打车去看病实在是没办法。”刘女士无奈地说。
据了解,京城的大医院几乎天天车水马龙。“东城一家大医院平均每天的门诊量为5000人次,这大大超过了该院的接待能力。”一位知情人透露:“按规定,一个大夫半天接待10个病人,在这种超负荷的情况下,他们半天要看三四十个病人。”
一家大医院不愿透露姓名的院长坦言:“我们感觉不到竞争的压力,医院每天忙得跟打仗似的,根本不用担心没人来看病。”
民营医院正是看到了患者在大医院的就医遭遇,才努力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打好服务牌。
舒心看病还要等多久
服务好的医院看病不放心,能看上的又得忍气吞声,老百姓舒心看病还要等多久?“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尽管关键的一步是进行医疗体制改革,但也不是完全依赖医改。”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维权部主任郑雪倩说,医院不仅承担着救死扶伤这个责任,同时也是个带有福利色彩的公共卫生机构。如果职工的医保制度、报销制度的改革不及时跟进医改,也很难改变现状。
至于医改,尽管这些年国有大医院也有过一些改革,但是始终停留在技术层面,比如增加便民措施、改进服务质量。这些手段虽然也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就医条件,但因其始终未能触及诸如人事制度、分配机制、考评机制等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因此还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
今年4月起,北京市对所有医疗机构进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分类。据北京市卫生局官员介绍,首批进入非营利性医院的只有北京23家市属医院和18家区县属医院。
而许多具有很强竞争实力的国有医院申报为非营利性医院,无疑还是希望能得到国家的补助和保护。但随着政策的放开、海外资本的进入、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优势势必会逐渐显现,国有医院的保守态度将不会长久。(邓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