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发生在德国的两机空中相撞事故,引起了各界对民航空管部门的关注。中国民航总局空管局副局长吕小平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民航全国的飞行流量正以每年8%至10%的速度增长,在“十五”期间,中国民航将大力加强空管系统的建设,全力推进雷达管制战略的实施。
吕小平说,由于京广线以东地区的机场起降次数占全国总量的76%以上,因此,该地区空域内的飞行矛盾将进一步突出,而中西部地区的飞行量也将呈快速增长势头,空管系统保障飞行安全和航班正常率的压力正逐步加大,进一步改善空域环境,优化航路结构,缩小飞行间隔,实施雷达管制已势在必行。
她说,“十五”期间,要杜绝因空管原因发生飞行事故;因空管原因造成的飞行事故征候万架次率低于0.2,空中危险接近万架次率小于0.1。到“十五”期末,飞行事故征候万架次率要在现有基础上降低50%;2006年至2010年期间,力争使该指标在现有基础上降低80%。
“十五”期间,全国将建设100多套航路甚高频遥控系统、30部左右的二次雷达,新建和改造20个管制中心。并进一步调整优化空域结构,全国由现行的27个高空管制区设置为9个;28个中低空管制区调整为23个,在飞行繁忙地区划设9个终端管制区和17个进近管制区。并在上海、广州、成都等繁忙机场建成二类仪表着陆系统,全国初步建立空管三级维修体系和分级监控中心。
从2005年到2010年,中国民航将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管制中心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再建成两个大型管制中心,配套建设航路通信导航雷达设备和基础网络设施,形成五大航路管制中心的格局,建立起安全、高效、顺畅的空管系统运行保障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