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日电 “谱写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1998-2002年国债建设成果图片展”1日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曾培炎说,五年前,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带来的挑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屋建瓴,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扩大国内需求方针,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的重大决策。国家利用银行资金比较充裕、市场物价较低的有利条件,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有效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建设了上万个有利于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工程项目,投资总规模达3.2万亿元,为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增长减慢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曾培炎说,在国务院领导下,中央各部委和地方共同努力,利用国债投资集中力量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加大了西部大开发力度,推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了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办成了一大批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国债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先进文化的传播,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强了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谱写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曾培炎指出,五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潜力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情况下,利用国债投资促进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有创造性的重大举措,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本次展览充分展示了1998年以来,国家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在农林水利、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交通基础设施、人民生活、国家储备粮库、技术改造、高技术产业化和关键技术装备本地化、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和军转民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这次展览由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和北京市政府主办。(完) 新闻背景:国债投资有力拉动经济增长 新华网北京12月1日电(记者 刘铮) 1998年至2002年,国家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据统计,国债投资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至2个百分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 利用国债投资,国家集中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加高加固长江干堤3576公里,使其抗洪能力显著提高;在长江沿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除险加固大中型病险水库680个;建设铁路新线5500公里,新增公路7.6万公里,改建和新建机场35个,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国家还利用国债投资加大了西部开发的力度,开工建设青藏铁路、西电东送等跨世纪宏伟工程。 投资2885亿元进行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使全国农村到户电价平均每度下降了0.1至0.3元,每年可减轻农民电费负担300多亿元。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30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村村通广播电视、高校高中扩招、中小学危房改造、血站建设,以及近1000项城市供水、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为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创造了条件。 利用国债资金,国家全面展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和京津风沙源区治理工程,“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的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再造秀美山川拉开了序幕。 国债投资建设形成了一大批优质资产,有力地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各部门、各地区科学安排建设项目,精心组织施工,狠抓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基本建设管理水平,走出了一条政府出资项目管理的新路子。(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