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 邹卫国
消息人士日前透露,已有3家国有商业银行向国务院和监管部门提交了股改及整体上市方案。这3家银行均打算成立由国家控股的集团总公司,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股份公司上市。总体上看,集团总公司将拥有股份公司、不良资产、分支机构以及海外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各分支机构按照现有规定实行分业经营,但集团总公司将走混业经营之路。
整体上市似乎是争议较少的一种上市模式,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就十分支持这种上市模式。吴敬琏认为,银行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银行改革的必经之路。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产权关系不清,治理结构缺失。当前银行改革轻改组、重上市,采用剥离上市的手段,把不良资产放在存蓄企业,与上市公司穿着“连裆裤”,是舍本逐末的行为,是“圈钱”的行为。
很显然,在吴敬琏先生看来,整体改制与分拆上市是存有很大矛盾的。分拆上市的方案必然导致了银行改制的不彻底,因此,银行整体的产权关系不清,治理结构缺失的问题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由此就引出一个问题:整体改制与分拆上市是否存在根本矛盾?
整体改制与分拆上市是否存在根本矛盾?
表面上看,整体改制与分拆上市是存在矛盾的,分拆上市,必然导致的结果是银行部分改组,部分的股份化。由此,必然的结果就是银行改制的不完整、不彻底。但是,换一个角度看,这个矛盾不是根本对立的,这个矛盾可以通过时间来化解: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过程的,银行改制也是一样,银行改革可以通过渐进的改制来达到整体改制的目的。
就我国多年改革的经验看,渐进式与对重大改革的“试点”,是两大最重要的经验。对于银行改革而言应该吸收这些经验。银行改革的过程是渐进的,不要期望一口吃成胖子,也不要期望,银行一上市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赋予这些期望是根本不实际的,因为,我国的银行改革必须要与我国的整体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但是而整体上市论对此存在着潜在的预设。
必须要与整体体制改革进程相协调
其实银行除了治理机制问题之外,存在着大量的外部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了我国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依然没有完全建立、“行政经济”的特点,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等等这些因素。这些外部的制约因素将扭曲银行的资源配置能力,而这些制约因素并非银行内部改革就能够消除的。而进一步推论,一旦银行改革的进程过于超前,将导致银行内部体制与外部环境矛盾的激化,由此引出的结构性问题,是难以协调的,问题的爆发将给银行体系进一步的优化,造成巨大的障碍,甚至对国民经济的运行造成威胁。
显而易见,诸多外部制约因素的消除,依赖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可以预期,我国整体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之路依然很漫长,这个整体环境就决定了我国的银行改革的进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从渐进的角度看,选择分拆可能是优选
银行上市方案的选择,是银行本身巨大的变革,从渐进的角度看,选择分拆可能是优选。分拆的工作量显然要小,而其冲击面也要小的多,也有利于整体改革的协调。
一方面,分拆的方式有大量的成功案例:几乎所有的大型国企上市,都是采取分拆的方式,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上市是如此;讨论中的保险公司上市也是如此。这些企业上市方式趋同成为集体现象,显示其背后必然有其深刻的理由。而实践也证明,这些方式是被资本市场所接受的。
另一方面,就银行的业务层面看,银行面对的市场所具有的特点,似乎难以支持整体上市说。事实上,国内银行面临的市场是分割的,具有极其强烈的区域性特点。北京的银行机构不会跑到广东去贷款,同样,广东的银行机构也不会跑到北京去贷款。由此就引发一个问题,面对截然不同的市场的机构,为什么非要打包一起上市呢?这两个问题似乎可以导出一个结论:是否分拆上市,不一定就决定了银行上市后是否一定会出现问题;如何对银行进行分拆才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