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下半年以来,逢利好出货,股指下跌,似乎已成了市场一道不变的风景。投资者中也形成了既盼利好救市,又怕利好砸盘的复杂心理。通过对十多年股市行情的考察,我们发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辨别利好可能产生的市场效果。注意利好出台的时间和大盘点位
任何利好对市场的影响都是基于其能对市场或个股的发展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但如果股价过高,远离其本身价值,或者说泡沫太多,则必然存在价格上的回归过程,这时利好对市场或个股的积极作用,远不足以抵消股票市场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巨大落差,利好倒反而成为蒙蔽投资者、庄家借机出货的烟雾和极佳时机。散户投资者对利好反应的冲动,刚好使主力的派发有了大量的接盘,当主力派发基本完成后,市场也就进入了下跌状态。
当然,在市场或股价高于其内在价值时,还要区分两种情况下的利好影响:一是当市场或个股仍处于上升趋势中,尽管股价过高,但整个市场尚处于亢奋之中,这时利好消息的出现,会进一步助长投资者的疯狂,股价还会有较大幅度的拉升。二是当市场或个股处于持续下跌之中,投资者的悲观情绪不断蔓延,尽管累积跌幅已非常大,股价并已接近其内在价值,但由于市场的惯性和主力诱空吸筹的需要,此时的利好消息仍会成为短期大幅下跌的契机。注意利好的性质和虚实
一切利好消息,由于其性质不同,对市场或股价的影响也就大不相同,有些利好是关于市场重大政策的变革,或者有关股份公司在经营、管理、财务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它们能对市场或个股产生实质性影响,这类消息可称之为实质性利好;有些利好,或是着眼于未来的一种规划和展望,如引进合格境外投资者(QFI?鄄I),或是心理层面上的暖风,如一些领导人对股市发展的支持性言论等,这类消息可称之为非实质性利好。对于实质性利好,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市场和股价处于较高的位置,它的正面影响也比非实质性利好来得大。
分析不同性质利好对市场的影响,也要结合市场和股价所处的位置。当股价处于过低的位置时,非实质性利好能够对投资者信心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影响。当股价处于较高位置时,实质性利好并不能得以实质性实施,或者说对过高的股价不能构成实质性支持,因而也不能改变市场的基本走向。注意多个利好之间的关联性
如果多个利好之间的关联性小,或缺乏关联性,说明政策和措施存在不配套的情况,其对市场的影响显然要大打折扣。如从2001年底以来,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救市,但效果非常不理想,其中就反映出利好之间缺乏关联性问题。在双扩容方面,上市公司新股发行量是减少了,但大盘股增多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规模是增加的,基金规模已过1000亿元,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通道却被封死,机构等大资金不能贷款炒股,券商难以公开招股募资。在公司治理方面,这两年效果显著,但2/3的股份不流通,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永远是纸上谈兵,上市公司的效益也就难以根本好转,降税、降佣、新股市值配售等只不过是扬汤止沸。这一年多来的利好接连不断,但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不能串成一行,更难说是系统有序。就利好消息的关联性来看,整个市场的底部还远未形成,反弹以后的进一步调整势在必然。注意利好出台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就大盘而言,政策面利好的出台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如果是被市场逼着出台的利好措施,则难以改变市场的原有走势。反观这一年多来的所有政策性利好,可以说都是被市场逼出来的,停止国有股减持的政策是如此,降低交易成本的措施上如此,新股100%市值配售的政策是如此,QFII的政策更是如此。结果这些被动性利好措施对“熊途”漫漫的股市简直不起任何作用,每一次利好“逼”宫只不过是为一些小集团创造一些短线机会而已。当政策真正感觉到股市的泡沫已经很少,不会对经济运行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时,当主动性的利好出现,并有多种措施予以保障时,熊市才算是真正结束,牛市也就真的来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