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来说,上周的日子过得一定不够快活。显然,由欧亚农业被香港证监会勒令停牌而引发的震荡,已超出了欧亚农业本身。此番震荡无疑加重了在香港市场上本已存在的对内地赴港上市民营企业的不信任程度,带有雪上加霜的意味。 但我们认为,内地民营企业由此更深刻地认识到香港股市的严格监管,不仅对欧亚农业不是坏事,对将陆续赴港上市的民营企业也是一次提醒。此外,尽管欧亚停牌事件和以前发生的信用问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中国民营企业的诸多不成熟之处,但据此就“看死”民营企业也是不够客观的。更重要的是,中国第二代、第三代民营企业在日益规范的市场环境中正在不断成长,谁也不能否认,张朝阳与杨斌分别代表的企业家们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此次欧亚农业停牌事件的背景,一是和欧亚农业主席杨斌个人最近的一些所为有关,二是民企赴港数目渐多,香港证监会希望加强监管、堵塞漏洞。比如,如何确认民企的经营情况、财务、资产估值,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等问题,这一切都给香港股市监管者增加了压力。 内地民营企业到海外、尤其是赴港上市已经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据接近中国证监会的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内地已有超过2000家企业申请到境外上市,其中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仅在温州一地,就有100余家民营企业正分成几个梯队排队等待。 事实上,民企在海外上市,成本要比内地高得多。但国内主板上市太难,创业板又遥遥无期,民营企业只好绕道而行。而香港证券交易机构坚持市场化规范,不问企业出身,只要民营企业拿出的香港中介机构准备的上市材料合乎其规范即可。于是就出现了经济学家看不懂的场面:在香港上市,尽管成本高得多,但企业能找到门儿;在内地,上市成本确实很低,但民营企业根本就找不着门儿。如此不仅导致了民营企业的资源浪费,这种政策还导致全社会资本利用效率的损失。 毋庸讳言,已经在港上市的民营企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它们身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毛病,有着在转轨国家经济环境中天然形成的难以克服的种种不规范,甚至还有着“原罪”。 香港学者郎咸平对在港上市的民企进行了一番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香港证券市场上的民营企业,尽管其资产的收益率较高,但其每单位资产的市场价值极低。也就是说,股民对民营上市公司的信任度不高。因为,民营企业家多半会把自己的全部财产放在一个企业之中,因此他们无法分散风险。为了降低风险,民营企业家很可能与政府官员挂钩争取支持,并极有可能剥削中小投资者以减轻其所承担的风险。 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是在一个产权模糊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财产保护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导致中国民营企业带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种产权意识的模糊性,使有些民营企业通过权力来转移资本十分容易,于是就形成了中国民营企业复杂的双重性格,既有独立不羁和积极创新的一面,也有与权力勾结、不规范、非法谋利的一面。但随着市场逐渐有序、管理逐步规范和企业家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种情况将会改变。 危机也是转机,坏事可以变成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将要赴港上市的民营企业应该更坦然地对待欧亚农业停牌事件,因为欧亚农业只代表它自己。希望香港股民也能这样看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