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央行货币政策司将公开市场业务双边报价价差核定方式,由按价格方式改为按收益率方式,并大幅提高了双边报价的最小金额。
在积极财政政策将逐渐淡出的同时,稳健货币政策随之吸引了众多眼球的关注,其中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成为观察其走向的一个直观的窗口。有关资料显示,从逆回购加现券买断到逆回购与现券卖断交叉并举,直至现在清一色的正回购,今年上半年以来公开市场业务这只执行央行稳健货币政策的"看不见的手",在调控基础货币总量、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上的"戏份"越来越浓。而央行7月10日此举则愈加表明公开市场业务已进入全面的主动性操作阶段。
满足支付防御操作
今年以来,根据稳健货币政策的目标要求,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具体情况,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不断改变操作手法和操作力度,进行适时的转型,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今年头3个月,可以说是以支持商业银行支付流动性需要为主要目标的防御性操作阶段。在这个阶段,为支持商业银行春节前的支付流动性需要,公开市场业务在年初继续开展逆回购和现券买断操作,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公布的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权威地揭示了上述导向的效应。报告显示,一季度人民银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1161亿元,同比多增321亿元。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16亿元,同比多增1597亿元。两项合计,同比多投放基础货币1918亿元。
此外,在满足商业银行支付流动性需要的同时,当时央行单向释放基础货币的公开市场操作也一定程度上带有稳健基调下积极扩张的意味,以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资料显示,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平稳增长。至3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5.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并且这一效应在以后日子里得到延续,至6月末,M1余额为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比上年末加快了0.1个百分点。
适时转型控制总量
持续有一个季度的单向流出的模式,在4月份发生了转变。市场人士注意到,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陆续引入了现券买断和正回购的手段与组合,这标志着公开市场业务进入以引导提高货币市场利率、控制回笼基础货币总量为主要目标的主动性操作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的操作手段由起初的谨慎试探到最后的积极介入,操作的力度也一次比一次大。
在控制与吸纳基础货币方面,4月9日公开市场操作突然改变方向,由投放基础货币的现券买断变为回笼基础货币的现券卖断。在此后的9周内每次的公开市场操作都沿用现券卖断的手法,除头3次现券卖断量为20亿元外,此后每次都在10亿元,至今累计实施现券卖断量达120亿元。
6月25日起至今,央行的操作手法改为清一色的正回购(资金融入),并停止一段时间以来具有释放基础货币功能的逆回购。当天对91天和182天两个中长期回购品种进行招标,招标量骤然放大至100亿元。此后的两周央行将回购品种期限延长,固定在182天和384天两长期品种上,招标量继续放大,7月9日招标量达200亿元。至此央行通过正回购,已融入资金400亿元。
有专家分析认为,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转型是适时之举。因为从去年年底以来,受存款迅速增长、惜贷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银行的头寸非常充裕,存差不断扩大,从去年底的2.8万亿元迅速增长到了今年5月份的3.5万亿元。另一方面,今年外商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和外贸顺差趋势的延续,银行外汇占款较高,这等同于基础货币的投放。适时转向回笼基础货币自然在情理之中。
尽管面对巨额存差,通过现券卖断和正回购融入资金,500多亿元的量是微小的,但央行回笼基础货币的意图是明显的。7月10日,央行将双边报价的最小金额由1000万元大幅提升到3000万元,估计在今后的公开市场操作中,为使货币供应量保持一个适度的增长幅度,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将会加大。
积极介入引导利率
作为"份内事",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从未忽视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引导,并且密切关注到持续下行的市场利率对拥有大量国债的商业银行可能构成的金融风险。
市场人士早已注意到,进入第二季度,央行更注重发挥公开市场引导利率的作用,向市场发出未来市场利率走向的信号,其干预的意图也越来越明显,力度越来越大。
在4月9日央行进行了一年多来的首次现券卖断招标,此后的一次又一次的公开市场操作都沿用现券卖断的手法,以测试市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观察利率处于哪个水平时能被市场接受。
在经过一番试探之后,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上行的态度愈加明了。以6月底沿袭至今的侧重中长期的正回购为例,6月25日182天正回购的加权平均中标利率1.9624%,之后该品种的加权平均中标利率连续三周一路攀升,7月9日达1.9741%,提升了1.17个基点。
未来一个时期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侧重市场利率引导的另一佐证是,7月10日央行调整了报价行为,将双边报价商最大报价价差核定方式由价格方式改为按收益率方式,并对各期限品种双边报价债券的最大到期收益率差作了规定:待偿期在5年以下(含5年)的债券为6个基点,待偿期在5年至10年(含10年)的债券为8个基点,待偿期在10年以上的债券为10个基点。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戴根有,日前对稳健货币政策作了一番详尽的阐释。
戴根有说,稳健的提法,是对货币政策原则的规定,是一种指导思想,一种方针,不是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宽松、紧缩还是中性的提法。它是与稳定币值相联系的。现在工作的重点,也就是治理通缩的办法,是加大力度解决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如中小企业贷款、农村贷款和县域金融萎缩等问题,而不是不切实际地搞扩张性货币政策。戴根有解释,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包括防止通货紧缩和防止通货膨胀两个方面的要求。坚持稳健原则,并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在操作层面灵活地实行放松或收紧银根的政策措施。
公开市场业务是上述稳健货币政策忠实的执行者与图解者,而关注每周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了解当日招标的利率或价格信息也正在成为证券市场投资人"出行"的一个"天气预报"。
来源:[《上海证券报 资本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