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金融风暴愈演愈烈:8月2日,该国首都蒙得维的亚爆发有数千工人参加的大罢工,大量超市和商店被哄抢。乌拉圭政府8月3日紧急抛出“银行稳定法案”,希望缓和动荡的局势。有关金融专家称,如果南美各国得不到有力援助,金融风暴将继续恶化和扩大。
经济饱受摧残
受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冲击,2002年的前7个月,乌拉圭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流失76%,银行的个人外币存款下降近40%,全部银行的储户减少了40%。出口和旅游业也遭受重大打击,其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了10.1%。
特别是进入7月份以来,在乌拉圭银行设立账户的阿根廷人纷纷提现,导致资本外逃加剧,仅7月17、18、19日3天,国家外汇储备就暴跌近5.7%。
据保守的估计,乌拉圭经济今年将下降6%至7%。
新法案求稳定
由于国内局势进一步走向恶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承诺的15亿美元贷款也没有按期兑现,乌拉圭政府不得不考虑新的对策。8月3日,乌拉圭经济部长阿特楚加里称,政府向议会紧急提交了一项“银行稳定法案”,乌拉圭两大国有银行共和国银行和抵押银行将推迟广大储户比索和美元到期存款提款时间。他还透露说,政府将请求美国给予15亿美元的短期贷款。
据悉,上述两家银行将在3年内付清储户的到期存款,第一年支付存款总额的25%、第二年支付35%、第三年支付余下的40%,存款利息高于平常存款利息。银行对2000美元以下的到期定期存款提取不作限制。
阿特楚加里称,他希望议会能够在8月4日通过该法案,不然局面将不可收拾。
南美亟待“输血”
在南美,陷入金融泥沼的不仅仅是始作俑者阿根廷和与其一河之隔的乌拉圭,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国都在期待着IMF的贷款。
目前,巴西的外债已达2500亿美元,每年需要近500亿美元偿债,加上今年来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已贬值逾50%,使巴西政府对国际贷款的要求更为迫切。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也都在美国与IMF进行谈判,希望获得贷款援助,缓解国内经济困境。但由于IMF提出的贷款条件较为苛刻,除秘鲁外,南美各国与IMF谈判前景都不很乐观。
一位南美问题研究专家称,乌拉圭的金融风暴标志着由阿根廷危机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连玻利维亚和智利的金融市场也出现动荡迹象。最新的情况表明,南美地区一场新的金融危机正在形成,南方共同体成员国将无一幸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