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汽的股东纷争始于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的入主。
在省汽入主厦门汽车(相关,行情)之前,厦门汽车的股权结构是:厦门国投29.68%,力又实业10.8%(外方股东),厦门远华7.09%,等。2001年9月28日,厦门市财政局与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厦汽29.68%股权中的17%转让给省汽,2575.799万股的转让价格为每股3元,省汽代替厦门国投跃居第一大股东之位,分散、制衡的股权结构形成。
厦门汽车的经营业绩一直不错,近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12%以上。省汽的入主是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分散股权据说是“省府重组”的动因之一),此举招致嘘声一片。不过,所谓的股权转让,也只不过是从一个口袋转移到另外一个口袋而已,因为厦门国投与福建汽车均是国企。而政府也的确有权对国有资产进行处置。有了这个前提,日后的股东纷争似乎少了一些抗争政府干预的道义色彩,多了利益冲突的成分。
“战争”始于2001年3月的股东大会,当时仍然为第一大股东的厦门国投对自己提出的配股方案投了弃权票,导致配股方案流产,各方一片哗然!原本一直反对配股的外方股东厦门永昌和力又实业更是愤然,认为大股东在拿公司的利益开玩笑。有消息说,厦门国投的这张弃权票并非出自本意。原因是,福建省政府一直有让省汽重组厦汽,以求做大福建汽车产业的愿望,配股势必增加省汽入主的成本。当时省里曾以“组织纪律”和“追究责任”的强硬态度,要求厦门市方面制止厦汽配股方案的通过。在这种情况下,厦门国投只得否决自己提出的方案。
厦门国投与省汽的第二次交手在2002年5月10日的股东大会上,由于第二大股东厦门国投以及第五、六大股东厦门永昌和中汽总公司的反对,厦门汽车2002年的增资配股议案因为没有获得2/3以上的同意票数而被否决,重演了2001年3月配股方案流产的一幕。厦门国认为,省汽入主后,并没有按照当初入主时的承诺推动全省的汽车工业联合重组,提出的配股方案与一年前被否决的方案相去不远,厦门国投没有理由在去年反对的情况下今年赞成。第二次交手,厦门国投占了上风。
关于经营班子的问题让股东之间的矛盾正式摆到了桌面上。7月1日,厦汽发布公告指出,董事长认为条件不成熟,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管人员继续留任,董事会将在三个月内完成对经营班子的换届工作。对此,“留任”的总经理林小雄发表声明,指责董事长以及部分公司董事置上市公司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于不顾,势必对公司的正常运作带来消极影响。来自厦门国投的董事林韶坚则董事长一股独大、家长式的作风已经造成厦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扭曲。厦汽的股东矛盾闹到这个地步,以致于双方公开登报骂阵,也算是开了上市公司“股东纷争”的先河。
一位业界人士尖锐地指出,其实,厦汽根本不存在“股东纷争”一说,所谓的内战,无非是各方利益分配不均的结果。都是国企的省汽和厦门国投从根本利益上来说是一致的,并不存在什么冲突,风风雨雨的背后可能只不过是一些个人私利的纷争——分散股权的政府主导的重组,使国有资产的代言人利益可能受损,为维护其利益,必定会想尽办法,为这种调整设置障碍。同时,股权分散造成任何一方都没有绝对的话事权,因此导致了所谓的“股东纷争”愈演愈烈。
原本由远华电子持有的厦汽7.09%股权的易手又让这种纷争多了一分悬念,据了解,买走这部分股权的是持有厦汽旗下的厦门金龙旅行车公司40%股权的外方股东陈金财。据说,陈将力促两大股东顾全大局——不知他能否平息厦门汽车的内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