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股减持有望8月登台 传闻采取三三对等法
一则来自国证内参的信息却突然刺动了记者的神经。该内参信息称,国资管理部门正在抓紧起草《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上市公司国有股流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与《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相配套的法规和规章。备受关注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流通暂行办法》将于8月份正式颁布。而上市公司国有股及国有法人股将采用三三对等减持法逐步使国有股上市流通,“三三对等减持法”具体为:上市公司国有股30%按净资产值配售给股票二级市场投资人,30%划拨社保基金择机上市流通,30%在二级市场由国资委作为卖出方直接上市流通,剩下10%暂不上市流通。
7月16日,国资委有关人士透露,《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暂行办法》目前已形成初稿,经内部讨论后,将征询财政部、证监会及其他相关部委的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与《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相配套的一系列法规和规章,如《企业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管理办法》、《重要子企业重大事项管理办法》、《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暂行办法》、《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办法》、《企业国有资产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暂行办法》等也在加紧起草过程中显然市场传闻国有股二级市场流通与国资委正在起草的一系列规章、法规不无关系。但对此问题,国资委官员以问题敏感为由没有直接回答记者,他表示与《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相配套的法规规章的确正在起草阶段,但鉴于国有股在股票二级市场减持问题涉及方面较多,且价格因素过于敏感,目前尚未有相关意见出来,也不存在任何时间表。的确,这个问题是太过敏感了。(7月20日中国经营报)
点评:在国有股问题彻底解决之前,有关国有股减持问题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将牵动投资人的神经,成为高悬在广大股民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剑”,并始终成为证券市场宽幅震荡的关键因素。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近日指出,国有股的减持和转让必须做,只是现在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要既谨慎又积极。同时,他还表示,196家中央企业不会进行私有化。也就意味着对于这196家企业,国家不会放弃控制权,虽然不一定增持国有股,但肯定不会减持国有股。因此,国有大型上市公司将成为证券市场回避减持风险的避风港,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目前以基金为主力的机构投资人偏好行业龙头个股并采取集中投资的做法。
目前有关国有股减持问题,业内人士普遍倾向于认为,短期内减持可能性不大,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市场的影响力度将逐渐减弱。如果真正采取三三对等法,那么在二级市场上投资人所担心的减持“量”的问题相对减轻一点,但投资人所担心的另一个更为敏感也更为重要的减持“价”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方案。
证券法修改工作正式启动
全国人大财经委18日成立证券法修改起草工作机构,这标志着证券法修改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年立法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于12月对证券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审议。据介绍,证券法修改工作领导小组由全国人大财经委部分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法制办、中国证监会、最高人民法院等单位的负责同志组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周正庆任组长。同时,还成立了由专家学者组成的顾问小组。现行证券法于1999年正式施行,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规范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据了解,起草组将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目的,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证券法进行修改。(7月19日中国证券网)
点评:证券法修改是证券市场的一件大事,值得关注,特别是有关券商提出的一些有利于证券市场活跃的措施和法律方案,期待着人大的认可和通过。
宏观调控面临变局
不久前出炉的经济运行主要指标显示:中国已经告别了肇始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经济下行周期,转而步入经济快速上升轨道。这是6年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最大变局。这一变局意味着,重新审视6年前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出台的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代表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的时机正在成熟。
……
值得指出的是,1998年的数据是在国家采取了积极财政、鼓励出口和吸引外资等多项重大政策措施后才取得的。而今年上半年,如果没有不速之客“非典”的干扰,大多数指标可能更高。
各项指标的高歌猛进,说明中国经济正在迎来一轮新的增长周期。面对这个新形势,已经延续6年之久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不可能也不应该无动于衷。
中国现行的宏观调控政策概括说来,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的汇率政策、鼓励出口的外贸政策以及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这个政策组合对于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拉动经济增长、提升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居功至伟。其致力于扩大国内外需求,特别是国内需求的政策精髓仍然值得今后长期借鉴。
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目前的政策组合面临许多新问题。长期以来的外贸顺差和资本流入,使得央行通过外汇占款发放的基础货币大幅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被迫变得相当积极。高达2000多亿元的出口退税挂账不仅对中央财政来说是一个负担,对出口退税这一政策本身的可持续性也是一大挑战。汇率政策当局最大的课题,不再是如何保持人民币不贬值,而是如何为人民币升值减压。在财政赤字余额较大、民间投资趋于活跃之后,财政政策是否有必要像过去那样积极?这也值得探讨。
当前中国正处于难得的经济上升周期,增长动力强劲,有利的因素很多。借此机会,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着力点,推动解决经济运行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是一个很好的时机。笔者认为,政府通过积极财政政策在第一线拉动经济增长的角色有必要淡出,应该通过放松各行业的管制、加快市场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来放大入世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应该把降低银行不良资产、化解金融系统风险当作首要任务。外贸政策应该从侧重刺激出口转为追求进出口大体平衡。应该清理给予外资的各种有违世贸原则的优惠政策,重点转向为中外投资商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竞争环境上来。
点评:中国政府在1998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适应当时所处的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时过境迁,今年的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步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采取策略上的改变显得尤其重要和及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