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银行(相关,行情)巨款被骗案曝光,一时令这家业内外人士最看好的民营银行陷入窘态。而公众最为关注的是:黑洞究竟有多大?股东损失几何?窟窿又该怎么堵?民生银行会否一蹶不振?
近日,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富”的民营企业家刘永好接受了《财经时报》的采访。
“我们的管理还有不足”
《财经时报》:最初听到民生银行被骗时,你是什么样的心情?刘永好:有人给我打电话,说民生银行的钱被骗了3亿多,说实话当时我也不太清楚,马上打电话问行里的人。银行有关人员说,是有这回事,但不会那么多,并告诉我已经采取措施,相关人员也抓起来了,而且被骗款有可能收回一些。
我个人觉得,银行是经营信誉的企业,同时也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在这一问题上一定得小心。银行内部监管非常重要,这件事说明我们内部监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财经时报》:媒体对民生银行被骗数字存有异议,到底是多少?刘永好:媒体的关注是对的。据我了解,媒体报道的数字与实际不一致。被骗数量是一个亿左右,实际损失不会超过一个亿,因为还会收回一些。
这次事件是在民生银行内部审计时发现的,说明银行自我监管方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这样的坏事不容易完全避免,但要限制在最低程度是可能的。出现这种事,说明我们的管理还有不足。
《财经时报》:出现这种事你是否有上当的感觉?对民生银行的感觉还和以前一样吗?刘永好:民生银行发展速度比想像的要好。银行刚成立时,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表还不清楚,现在已成为WTO成员,金融开放时间表已确定,有3-5年保护期,这对民生银行是一个机遇。
能否在保护期内把银行做大,做得有国际竞争力,还是个挑战。
9亿拨备彻底堵上窟窿
《财经时报》:民生银行不仅被骗,还出了9亿元的大窟窿,这会不会伤了银行的元气?刘永好:从2001年开始,民生银行放弃了原来按国内财务规则制作财务报表的方法,改为按国际五级分类制的办法做财务报表。按国际标准分类,逾期三个月的贷款就算不良贷款。由于财务规则的转化,中间存在着9个亿的差额。9个亿的差额对1400亿元的总资产来说,比例不算大,但绝对量还是挺大的。为此董事会开了几次会,最后决定,完全按国际标准,一次性提足9亿元拨备,把这个窟窿彻底堵上。
《财经时报》:这笔钱从哪里出来呢?刘永好:我们决定从1999年老股东应分未分利润中拿出1.6亿元来冲账;另外还从盈余公积金与资本公积金中提出7亿多元作为坏账拨备。这样看起来净资产下降、股东权益下降了,实际上是左手换右手。更重要的是,彻底按国际惯例去做,增加了银行抗风险能力,符合股东的长远利益。
在这个信息披露前,有的股东担心股票会出现大的波动,结果信息披露当天,股票价格还上涨了一点,看来市场对这种做法是肯定的。
《财经时报》:你在入主民生银行前是否有这种“堵枪眼”的心理准备?刘永好:9个亿的数字真不算小,作为股东,直接损失我们的权益,心里很不舒服。但仔细一想,不管你高兴还是不高兴,这件事情你都必须面对。而且,这样做了后,今后抗风险能力也加强了。
到现在为止,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到3%,是中国所有银行里最低的,这让我感到欣慰。但不能因最低,就说我们做得最好。通过这次媒体报道,也给我们董事会敲响警钟。董事会也向经营班子提出了一些要求,有些股东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我相信,会变坏事为好事。
与民企是一个战壕的朋友
《财经时报》:如果你自己能做主,民生银行未来战略方向是发展大客户还是中小客户?刘永好:民生银行董事会、股东大会做出的决议,重点是发展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成长快的中小企业为主要客户。在我看来,大的方针是对的,因为这些领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也是最需要支持的。
民生银行本身也是一个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的中小银行,有民企基本属性,与民营企业是一个战壕的朋友。这种定位与国际上很多大金融机构的看法是一致的。
《财经时报》:未来的民生银行是一点点做大,还是选择兼并重组一些金融机构的方法,如兼并城市银行、城市信用社等?刘永好:董事会考虑过,也研究过。首先,我们将积极参与直接融资;除了上市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今年准备发行可转换债券获得一部分资金。其次,利用民生银行良好声誉,争取用户、储户支持,使资产得到进一步扩充。另外,还在考虑进一步增设网点,扩大规模。现在也在研究国际化战略,在条件成熟时引进一些大的国际金融机构作为合作伙伴。
背景:民生银行巨款被骗反思
2002年2月25日,民生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上海分行市西支行信贷员黄谨,涉嫌盗用客户名义,骗取银行信贷资金,涉案金额1.08亿元,公安机关已将犯罪嫌疑人黄谨拘捕归案。目前,该行在公安机关的协助下已追回部分赃款。
涉案金额存在争议
2001年9月,民生银行在内部稽查中,发现上海分行市西支行信贷员黄谨在负责对上海印钞厂信贷业务中,涉嫌盗用客户名义,骗取银行巨额信贷资金。随即,民生银行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民生银行公告说,涉案金额达1.08亿元;而较早披露这一消息的上海《劳动报》2002年2月9日发表文章称,涉案金额高达3.5亿元。两个数字相差两亿多元,这引来公众的强烈不满。涉案金额的多少将决定罪犯的量刑,在客观上也显现了管理漏洞的程度,决定银行净资产下降了多少。更重要的是,涉案金额的真实披露表明上市公司对公众的诚信度。
由于《劳动报》引用的数字来自于上海市公安局,而且是该局在今年2月8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开的数字,其权威性使民生银行受到空前压力。
据该报报道,1999年3月16日至2001年7月3日间,犯罪嫌疑人黄谨与同伙合谋,以上海印钞厂名义先后骗得民生银行贷款21笔,累计金额3.5亿元;为了骗局的顺利运转,黄谨采取借新还旧的方法,先后归还贷款2.5亿元,其余的钱都成了他们个人的囊中之物。
简单分析一下,差额可能出在“借新还旧”上。因黄某先后归还了2.5亿元,加上民生银行所说1.08亿元,总数略多于3.5亿元。
民生银行董事会秘书处坚持认为,欢迎媒体监督,但投资者应当以公司董事会的公告为准,涉案金额就是1.08亿元没错。但如果涉案金额是3.5亿元,而不是1.08亿元,民生银行是否存在涉嫌误导投资者呢?
被骗暴露出最普通的问题
民生银行是一家民营银行,没有历史包袱,没有政府干预的困扰,较少官僚主义作风,拥有较为灵活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及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被国内外投资者看作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商业银行。从近期公布的数字来看,这家拥有上千亿元资产的银行,不良资产不到3%,显示出这是一个质地良好的上市银行。但上亿元资金被骗案的暴露,不仅使其声誉受到影响,更显示出这家银行在管理上存在较大漏洞。
黄谨在两年半时间里先后作案21次,这样的管理不仅让投资者担心,就连银行的储户也难免产生不安全的心态。
民生银行与此前发生的巴林银行和联合爱尔兰银行被骗案有所不同。后两家银行的被骗案发生在不容易被监控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而且是海外机构员工所为;而民生银行被骗却是发生在本土,并且是一名普通信贷员所致,将成亿的资金从银行里搬出去,视银行为个人提款机,暴露出银行管理之严重不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