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药研发成本不断攀升,但出来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令制药巨头苦恼不已。
|
旗舰药物研发后劲乏力,企图通过冒险措施维持投资者的信心
制药巨头假账粉饰太平
曾经有一段时间,投资者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制药公司身上,这不仅仅是因为制药公司生产的药物可以帮他们治病,更因为这些公司良好的财务表现也令人们心安理得地将钱搁在它们身上。但是现在好景不再。自今年初以来,制药巨头们的股价已经下跌了1/3,而同期标准普尔500强的股价只下挫了1/5。
制药巨头丑闻连连
制药巨头上周丑闻连连。首先是默克公司被揭发曾把旗下Medco公司124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记在自己的账上,但这笔收入其实从未真正落入默克的口袋。侥幸的是默克这样处理并不影响其利润,因此其股价仅轻微下跌。不过在第二天,默克就宣布终止Medco原本打算筹资10亿美元的公募计划。另一家制药巨头惠氏公司也在上周停止了一个新药物的试用,这种荷尔蒙类药物原本有望为惠氏带来滚滚财源,但由于担心疗效问题,该药物最后夭折于试用阶段。百时美施贵宝的日子也不好过,调查人员目前正在追究公司去年是否虚报了10亿美元的销售额。今年可能是百时美施贵宝创建150年以来最不景气的一年。该公司的实验室已经有10多年未能研发出新药了,而新任首席执行官为扭转局面又采取了一系列冒险措施,包括以78亿美元收购杜邦(DuPont)制药子公司、同ImClone合作开发抗癌药物等,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不仅如此,药物专利到期以及仿制药物加入竞争将令制药巨头的利润下降。目前美国就有好几宗案件是诉讼制药巨头牟取超额利润的,而且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在调查一些公司是否违反了正当竞争法。
研发拖了公司后腿
但最令制药巨头们忧虑的是,怎样才能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对一个以不断投资于研发为“借口”、收取高昂价格和巨额利润的行业来说,如果研发效率低下,那确实是一件值得令人担忧的事情。
最近一些制药巨头如ImClone和百时美施贵宝对新推出的产品进行广告强攻,无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难免令人觉得制药巨头有日落西山之嫌,而且更对整个制药行业的创新能力产生怀疑。根据业内一家权威调查机构的数据,去年美国市场上总共推出了31种新药,而在10年前这个数字是52种。
新药成本不断攀升
虽然推出新产品的数量减少了,但是新药的成本却在一路飙升。去年美国的制药公司总共花了440亿美元在药物研发上,这些钱的“生产效率”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因为从科学家脑内的灵光一闪到新药最后上市,平均要用时12年。不过一家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现在推出一种新药物的平均成本是8亿美元,比1987年飙升了1倍。
这些开支的大部分都花在了临床实验上,即一种新药物全面推向市场的最后一个试验阶段。10年前,一种新药临床试验的病人数量只需要1000名就足够了,但是现在,监管当局已经把这个数量提高到了4000名,并且还要进行一系列令人晕眩的生化和临床试验,所有这些都令新药推出的周期和费用大大延长了。
但是一份权威报告指出,新药研发费用的7成其实都用来弥补那些没有推向市场的药物的损失。能够在市场见到天日的药物比例只占制药巨头们进行研究的极小比例。其实,能够熬过临床试验阶段的成功率比起前几年下跌了30%。大约3/5的药物在临床阶段因为不能通过毒性试验或者安全性不足而遭到否决。当然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制药公司可以在研发的初级阶段就发现药物的不可行性,但说起容易做起难,如果真能这样的话,就不会再有制药公司倒闭了。
投资者期望过高
其实,制药公司是自身成功的最终受害者,因为投资者对其寄予了过大的希望。现在的问题是,制药公司在药物研发的能力方面不是变得越来越差,而是提高的幅度没有符合外界对他们的预期,尤其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医药公司兼并大潮之后,人们对这些公司的研发能力更是寄予了神话般的期望。
当然,制药巨头还有其他方法能够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例如向其他制药企业授权制造专利药物等。但是要达到每年推出三种新药物的良性循环阶段,可能还要经过好几年的努力。
甄芹编译
制药巨头研发费用不菲
公司名称市值研发费用
辉瑞206742
葛兰素史克126838
诺华125019
默克103923
罗氏56432
百时美施贵宝46019
单位:亿美元来源:雷曼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