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障碍,其中之一是融资困难。著名经济学家董辅礽认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是推进金融创新。 风险投资在我国最初主要是由政府设立或参与发起。其后,国有企业、各种民间机构和个人以及国外的公司也投资设立了一些风险投资机构。董辅礽认为,这些机构对我国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有益的作用,民营科技企业也从中获得了一些资金。但我国的风险投资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风险投资机构的规模太小;二是风险投资缺乏畅通的退出渠道;三是风险投资行为的短期化;四是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 目前我国约有专业性的风险投资机构250家,风险资本约400多亿元,平均每家的规模约1亿6千万元。董辅礽说,对风险投资来说,这样的规模还是小了。规模小不仅限制了经营能力,而且抗风险能力也有限,难以通过多个项目的组合投资来分散风险,同时会产生风险投资行为的短期化。风险投资投入科技企业的目的不在于成为公司的长期股东,获取分红,而是希望在公司成长和成熟后获利退出,再投资到其他企业。董辅礽说,具有畅通的退出渠道是风险投资得以发展的条件。在各种退出渠道中,证券市场是重要的渠道,其中的创业板更是最畅通的渠道。但创业板至今没有建立,缺少了这个重要的退出渠道,风险投资的机构发展受阻,投资也减少,仅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就减少了三分之二。 董辅礽说,在美国,仅养老基金在风险投资上的投入就占风险投资的一半,其他还有保险基金公司的资金、慈善基金、银行、证券公司以及其他公司和个人的投入。在我国,由于实行金融业的分业经营,风险投资的来源受到许多限制,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社保基金都不能进入风险投资。这使得风险投资无法满足科技企业的需要。董辅礽提出,在世界各国已经实行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后,我国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得失需要重新审视。从增加风险投资资金来源以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考虑,应根据情况逐渐开辟各行业间资金流动的通道,包括进入风险投资的渠道。他认为,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不仅对发展风险投资有帮助,而且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以及社保事业的发展都有好处。 董辅礽是在深圳出席“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论坛时发表上述看法的。 编者的话:勒杜鹃是深圳的市花,洋紫荆是香港的区花。它们在粤港大地随处可见,并不名贵。然而,无论在红壤瘠地抑或沙砾之中,它们都那么努力地生长,常常自创一些不同色彩、百态千姿的花和叶。这种务实、变革、创新的风格,正是今日南粤人民的写照。自从小平同志将这里圈点为改革的前沿之后,千军万马下南粤,这种风格得到了空前的发扬。 现在这里正面临着改革的新突破,尤其是资本市场领域的许多敏感问题需要人们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勇敢地闯”。本报今日推出《粤港风》新闻·综合版,希望追踪南粤大地上资本市场、产权改革、外资购并、风险投资、粤港互动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做法。 我们力图贴近市场、贴近大众,提倡活跃的思维、犀利的文风和探讨的风气。请广大读者、作者与我们共同耕耘这块园地。 本版主办:证券日报南方总部 编辑:屠海燕 联系电话:(0755)83521750 传真:(0755)83521791 E-mailtuhaiyan@vip.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