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在科龙2001年度周年股东大会召开的当天,一位读者向本报记者报料:科龙(相关,行情)集团下属的空调、冰箱、家用电器三大部分的相当一部分中层管理人员于当天递交了辞呈,原因是“认为格林柯尔以高价将制冷剂卖给科龙,而且在南昌买地,为的是转移生产基地”。昨天,S T科龙发布公告称增选王康平、姜宝军为监事,而记者也获悉原技术副总裁黄小池已经于“五一”节期间离任。
一系列变动再次将科龙推到风口浪尖,昨天科龙副总裁严友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否认了种种不利传闻,称不排除对手恶意炒作的可能。
“我还不知道有这回事”
对于“科龙相当一部分中层管理人员于股东大会当天递交了辞呈”的说法,科龙负责传媒的副总裁严友松昨天下午称,“我还不知道有这回事”。而科龙内部相关人士对此也未置可否。而昨晚严友松则对记者表示没有这回事,称科龙至今未收到一份辞呈。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科龙每个分公司的待遇都不错,都有专用车,一般来说这些科龙人都对科龙感情挺深的,都倾注了心血,应该不会轻易离开。对于此次“哗变”之说,他称,有可能是经销商抬出的打压科龙以求提高利润点的“风声”,也有可能是这些中高层给新股东的一种压力,叫他们别做得太绝。至于什么叫做得太绝,该人士思考了一下,才吐出“格林柯尔卖给科龙的制冷剂太贵了”。当记者向他询问是否如神秘电话中说的“格林柯尔以十倍价将制冷剂卖给科龙”时,他表示没有那么高,但强调确实比较高。
记者经多方联系,采访了一位深知科龙“来龙去脉”的原副总裁。当记者提出,“格林柯尔高价卖制冷剂”及欲抛弃科龙转战南昌的说法是否可信时,这位原副总裁表示,前者是有可能的。因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大股东因为控制整个经营班子,而且总裁、副总裁等关键职位基本上都是大股东“派”来的,通过实行关联交易来实现利润转移并非不可能。
对“高价卖制冷剂”说法,严友松予以坚决否认,称“只低不高”,他表示,格林柯尔做制冷剂又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格林柯尔卖给大家的价格都是一样的,又不是与科龙做独家生意,肯定不会高于市场。他称,格林柯尔提供给科龙的是R411系列制冷剂,是一种高效节能的环保产品,能提高科龙制冷设备的能效比,提高本公司制冷设备的技术水平。但他同时表示,外界所说的高价,可能是参照不同种类的制冷剂产品,对此他表示“钢管的价格怎能与铜管相提并论”,不是一样的货。
原高层仅剩王康平
实际上,今年五月一日,主管技术的科龙副总裁黄小池就已经正式离开科龙,其职位由主管生产的科龙副总裁王康平兼任,至此,格林柯尔入主后,原科龙副总裁级以上的最高层中只有王康平“硕果仅存”。
但这一切进行得颇为顺利,也一直没为外界所关注,对此,科龙新闻发言人何志毛称黄(小池)有自己的发展,(之所以进行得如此悄无声息是因为)黄(小池)与顾老板(注:指科龙董事局主席顾雏军)早有了沟通。对于黄小池离开的原因,科龙集团副总裁严友松透露,其实黄很早以前就想离开了,至于去向,他称好像要去美国,毕竟她的家人都在国外。
昨天发布的S T科龙2001年度周年股东大会决议公告披露,目前兼科龙生产与技术于一身的副总裁王康平已经被增选为公司监事,同时被增选为监事的还有现科龙财务督查姜宝军,而主管质量的部长何斯则连任监事,而科龙原来的监事之一,原科龙党委副书记李棣强也已经正式卸任。
值得关注的是,当初格林柯尔入主科龙之际,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就声称要保持管理团队的稳定,对科龙的高层也尽力挽留过。于是格林柯尔方面在顾雏军带领下派出包括现任科龙总裁刘从梦、副总裁严友松、财务督查姜宝军在内的“四人小组”进入科龙管理层。但“我们就过来了这四个人”,严友松称,其它的全部用科龙的人。
提拔科龙两员“大将”
另外,严友松表示,目前科龙业绩比较理想,到5月底为止空调销售量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水平,这主要是利润导向的成功,严称,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提拔了许多人,比如新近提拔的两员大将郑祖义以及吴士庆。前者是清华大学博士生,原格力空调技术核心,是科龙今年力推的“双效王”研发的核心骨干,目前已经连升二级成为“首席技术运营官(CTO)”。
同时对科龙分立多循环冰箱贡献大的现科龙冰箱副总裁吴士庆也是连跳两级上来的,严称,而现在的科龙不怕人才本事大,就怕没本事。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科龙的中层管理人员“投奔”另一家空调企业。在电话访谈中,该企业的副总裁如此说道“家电企业管理层流动是正常的。人才更看重的是发展空间和企业是否有生命力,如果企业是发展的、健康的,自然能吸引人才进来”。
对于此次传言中的管理层“哗变”,这位原副总裁还分析道,由于格林柯尔在进入科龙前,并没有介入制造业,基本没有这方面的人员储备,因此在科龙的生产和营销等方面,格林柯尔必须倚重原来科龙的班子。因此,如果此次科龙真的出现管理层“哗变”,那也可能不是出于格林柯尔的本意。
未来发展:还需要一点耐心
对于科龙这两年的发展和动荡,一位原副总裁表示,其实科龙的发展大势并没有错,如政府逐渐退出、企业实行重组等等。
他强调,“什么都需要一个过程。可以说,格林柯尔目前并没有给科龙带来太多值得期待的变局条件,如在资源方面,其进入科龙的现金有限;在技术方面,主营业务为制冷剂的格林柯尔,并不能给科龙主业升级换代;而在营销方面,以前没有制造业终端产品的格林柯尔也不能给科龙带来新鲜力量。因此,想要看到未来场景的人,还需要一点耐心。”
明确表态:移师南昌与科龙无关
至于“抛弃科龙,移师南昌”的说法,这位原副总裁则表示不太可能。这主要是由于南昌并非家电制造的“热点”地区,而格林柯尔现在接触的那家企业南昌齐洛瓦是一家国营企业,本身也问题重重,格林柯尔即便是接手也要花费大量精力金钱才能“重整旗鼓”。
至于关于科龙因冰箱“产能不足”而要接手南昌齐洛瓦的说法,这位原副总裁更表反对,他说“据我所知,科龙冰箱一年的产量是150万台,有一年还做到了170万台,完全能供应市场需求,不需要假手他人来制造冰箱”。严友松也明确否认了“移师”一说,称南昌格林柯尔工业园只是格林柯尔方面的事情,目前与科龙没有任何关系。
与此同时,这位原副总裁表示,科龙从品牌、技术、营销方面,仍然是行内的佼佼者,而顺德也是人人皆知的家电王国,因此“我想不出什么理由,让格林柯尔抛弃科龙到南昌来重起炉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