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少波
金秋时节,“大珠三角”的经济融合正向纵深挺进。
10月12日,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先后查看了建桥方案中澳门和珠海的落脚点,随后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决定委托一家具有经验和技术实力的设计单位负责大桥的可行性研究。
本月中下旬,广东省和香港特区将首次“双龙出海”———两地携手在日本和韩国举行大型投资推介活动,同场亮出香港服务业和广东制造业的优势,致力吸引两国客商到“大珠三角”投资。
好消息接踵而至。继《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6项附件在9月30日成功签署,《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有望在近期内尘埃落定。
明年元旦,随着CEPA的正式实施,香港、澳门和珠三角7个城市将在这一新经贸平台上拉开新一轮合作的大幕,“大珠三角”向着全球最繁荣、最具经济活力的经济中心迈进。
香港经济全面复苏
“小小超人”李泽楷旗下香港电讯盈科集团今年推出的豪宅项目贝沙湾,第一期544套住宅用了半年方才售罄。9月份,第二期推出后,尽管价格已上调,但是660套住宅不消一个月已售出570套。
豪宅市道的旺销,正是香港经济整体反弹的一个缩影。CEPA在港签署后,连跌6年的香港楼市开始逐步触底回升。从商铺到工业大厦,从写字楼到豪宅,人气、财气越来越旺。进入10月,港府正式实施投资移民政策,再为楼市的复苏添上一把火,海内外豪客一掷千金买屋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7月初以来,恒生地产分类指数已飙升了45%,几乎是同期恒生指数升幅的两倍。
“自由行”无疑是近来香港最火的流行语。从8月底开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个内地大城市的居民不需参团,可以个人身份游港,令香港市面一改非典时期的冷清萧条,重现“动感之都”的魅力和活力。从海洋公园到金紫荆广场,从“丰泽电器”到“莎莎”化妆品店,到处都挤满了讲普通话的内地游客。9月份,访港游客达到147万,创该月的历史新高;近29万内地游客国庆黄金周访港,以平均每人消费5000港元计算,已为香港带来近15亿港元的收益,零售业、饮食业、酒店业等相关行业均受益匪浅。有香港业界人士乐观估计,如果接待工作做好,香港每年应能吸引近1000万内地游客前来旅游消费,可为香港带来500亿港元的消费资金,这足以启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多个服务行业,并带动港人就业。
“自由行”对经济的拉动立杆见影,CEPA也初显魅力。CEPA及附件的签署,令香港中小企业节省了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港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以钟表行业为例,预料初期约有200家港商在内地投资的企业,会把近两成的工序回流香港生产,约为香港创造1000至2000个就业机会。香港证券业和保险业等行业的专业人员正依据相关程序,在内地申请从业资格;电讯公司也开始申请进入内地市场,开辟新的服务领域。为了分享CEPA优惠,香港三大发钞银行之一的渣打银行,正计划把公司注册地从英国改为香港,而不少外国公司近来也纷纷前来香港探路,寻觅新的商机。
9月份,港府把今年本地生产总值的预测实质增长率由1.5%上调至2%,香港部分财经机构甚至调高至2.5%至3%。作为经济晴雨表的香港股市,9月底10月初连续大升,恒生指数创出16个月来的新高,直扑12000点。
广州深圳早着先机
粤港合作由来已久,而CEPA的签订、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两地合作进入了一个由政府引领、加强协调、各界广泛参与的新阶段。
8月初,粤港联席会议第六次会议在香港召开,不仅确立了粤港合作的新架构、新机制,而且确定了两地近期加强合作的12个方面并相应成立各个专责小组,每一个方面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部门和人员跟进,甚至都已列出了详细的时间表。这次两地合作层次之深、项目之多、力度之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珠三角双雄———广州和深圳率先行动起来,把握CEPA这一历史机遇。
广州市外经贸局局长肖振宇透露,广州市主要采取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推动中介组织发展等五大举措来落实CEPA。目前广州已着手对影响香港投资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进行清理,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依据CEPA制定便利香港企业和个人投资创业的新政策、新措施;为港商在广州投资提供联合办公、一站式、一个窗口审批等优良的“一条龙”服务;推行“无费区”管理模式,严格控制和降低投资商务运作成本。对港招商方面,广州将加大对香港服务业的招商力度,为港资在分销业、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会展业、会计法律等专业服务领域进入广州市场带来更大机遇,推动广州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肖振宇强调,在CEPA协定框架下,穗港双方的经济合作将从第二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这是更高层次上的经济合作。
深圳则着重探讨CEPA平台上深港两地科技合作的前景。9月下旬,深圳市副市长刘应力率领一个阵容强大的科技考察团,先后走访了香港科技大学、城市大学、理工大学以及科学园、数码港、创投协会、生产力促进局、创新科技署等机构,与一批香港科技界、投资界、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双方均认同,CEPA将成为两地加强高科技合作一个很好的平台。10月12日,第五届高交会隆重开幕,不仅与会的跨国公司为历届最多,台湾团也首次参展。
先发效应舍我其谁
CEPA协议的签署,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确定两地的分工合作,港珠澳大桥的兴建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以及“自由行”,被香港媒体均视为中央“挺港”的四份大礼。冷静观之,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香港繁荣稳定,同样为扩大粤港合作提供了新机遇。“CEPA协议是面对全国的,但是广东只要把握得好,动手快,就会率先受益,也将得益最深。”香港一家财经媒体的主笔如是分析。
改革开放25年来,广东承接香港制造业的转移,成为香港在内地投资、贸易、服务等方面直接的、最大的受惠者。统计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在广东省引进的10万多家外资企业中,港资企业有7.5万家,加上澳资企业,约占外资企业总数的80%;广东引进的2145亿美元合同外资中,港资有1426亿美元,加上来自澳门的投资,共占合同外资的70%。这充分显示,港澳是目前广东利用外资的主渠道,也是推动广东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制造业乃广东之长,而香港服务业的产值占GDP比重近九成,对整体经济举足轻重。珠三角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不仅对金融、保险、物流等第三产业以及法律、会计、广告等中介服务业提出更大的需求,从企业到个人也均希望享受国际水平的服务。香港服务业的优势在于一方面领先内地,另一方面比外国同行更了解内地,文化、语言方面的障碍相对较少。从银行到物流,从律师到会计,从广告到展览,香港服务业几乎均与制造业相伴生,因此在“家门口”大有可为,尤其面对7.5万家港资企业。
CEPA令香港服务业得以长驱直入地进入珠三角市场,而珠三角则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以及经济区域布局,真正形成制造业方面的强大优势,两地分工合作,相得益彰。
从大局来看,香港受惠即是珠三角受惠。香港经济借CEPA之东风得以复苏并完成结构性调整,会成为区域经济中更具竞争优势的龙头,令“大珠三角”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和竞争力。
从长三角到环渤海经济圈,各大城市均关注着CEPA带来的巨大商机。9月22日,无锡-香港(CEPA)经贸合作洽谈会召开,这是长三角首个城市对CEPA作出回应,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10月23日至24日举行的第七届京港洽谈会,也将以CEPA为主题,重点探讨京港两地服务业的合作契机。兄弟省市积极进取,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先行一步的广东,唯有迅速乘势而上,才能收到先发效应,继续当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