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打响后,中国商人留在伊拉克的资产将何去何从?法国科法斯集团中国公司总经理沈明的答案触目惊心:“极可能因为战争造成惨重损失。”
法国科法斯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出口信用保险和信用管理服务机构,近日,已开始陆续为企业遭遇战争损失进行严密跟踪。
专家建议,外贸企业应强化信用保险意识。
很多在伊私企未买保险
“确切的损失数额还未统计出来,但可以肯定,这是笔相当大的费用。”根据沈明估计,很多在伊拉克从事商业活动的私营企业都没有为自己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这就意味着,战争造成的资产损失将由自己全部“吃”进。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企业对信用评估保险的淡漠实则暴露了信用体制的大漏洞,在国内信用市场不完善的状况下,外贸企业极易遭致风险和失去机会。
一般来说,买方透过申请评估信用品质认证,由信用保险公司评定其买方的信用额度,向卖方保证买方的付款能力,并在买方不能如约付款时向买方提供相应的赔偿。
沈明给记者举例,如果一家中国企业在伊拉克做贸易,所申请的客户保险额度为100万美元,战争因素导致该客户无力支付交易金。如果这家企业事先为自己购买了信用保护,那么将根据合同条款,得到70%至90%的赔偿份额,即70至90万美元,反之,应收账款受损重压将独自承担。
据对外经济贸易部的最新统计,中国企业设在伊拉克的机构总数达到80家左右。
中国信用市场响起警钟
为什么中国外贸企业的信用保险意识如此淡薄,并直接导致大额损失?
“中国信用市场缺乏正确引导机制,无法与国际接轨。”业内人士直言不讳。中国信用市场只刚刚起步,所面临的却是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挑战。一方面,因为国内缺少相关的信用立法保障,而且又缺乏完善健全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伴随着刚刚兴起的信用市场的是金融开放的挑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关部门的《征信管理条例意见稿》至今尚无定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用公司负责人称:“在伊华商对信用淡漠导致损失的教训给中国信用市场敲响了警钟。”
有关专家提醒,战争结束后,欲参与伊拉克重建工程的外贸企业,在不明了买方支付能力和经济实力等不可预测因素下,为自己购买信用保险是最明智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