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七月,媒体上有关下半年经济走势的议论自然成了热点。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占有的信息不一样,议论者的观点自然不尽相同。
不久前,我们围绕这一问题访问了100多位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和企业领导人。结果,超过一半的被访者认为,上半年的经济运行好于其在年初的预期。可以说,倾向性非常明显。
然而,被访者对下半年经济走向的认知,则分化为三个阵营:一个阵营认为,目前的中国经济可用“多年不遇的高速增长”来描述;第二个阵营则可谓“谨慎乐观”,在他们看来,下半年的经济运行既受增长力量牵引,又受制约因素的困扰;第三个阵营则似乎有些悲观,在他们的认知中,通缩现象已很为严重,下半年的经济会比较艰难。
半瓶酒,放在桌子上,一种人看到了,得到的印象是还有半瓶酒;而另一种人看到了,得到的信息可能是只有半瓶了。
应该说,这两种判断都是对的。但如果因为自己正确,而认为别人错了,则大错特错了。一枚硬币有两个面,半瓶酒有两种认知。而今天的中国经济,乐观者所以乐观的地方,可能正是悲观者所以悲观的所在。
我们不妨来看经济的几个点。
第一个点是工业增长。工业走出低迷,反弹强劲,乐观者认为是亮点。的确,在第一季度工业遭遇增速趋缓、利润下降的基础上,上半年有11.7%的工业增长速度,应该乐观。
然而,在悲观者看来,工业增长了,GDP增长了,但经济运行的质量并没有大的改善。作为证据,他们会举财政收入方面的数字。上半年,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比增速为9.2%,比上年同期减缓了17个百分点。尽管增速减缓有很多原因,但作为审视增长质量的例子,似乎很有说服力。
第二个点是财政政策。在乐观者看来,积极的财政政策还在发挥积极作用,加之外商直接投资日趋活跃,投资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诸因素中最为强劲的因素。而数字,则是现成的。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5%,比上年同期还加快了6.4个百分点。而与之相对应,反对者则认为,上半年投资的高速增长在相当意义上是因为国债资金在年初就有安排,未来半年,是否还能有上半年的增长速度则很值得怀疑。而外资的进入,虽对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升出口很有价值,但对国内资金有挤出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市场竞争,强化了重复建设。
第三个点是国际环境。乐观者认为,受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跨国公司生产基地加速向中国转移、美国经济反弹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开始回升,而且回升的速度远远好于预期。1~6月份,外贸出口1420亿美元,增幅达14.1%。也在这一点上,悲观者则反驳说,出口激增的另一面是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中国企业需要面对的反倾销调查和非关税贸易壁垒也越来越多。
第四个点是居民收入。乐观者认为,由于政府在2001年两度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收入,居民收入得以在上半年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17.5%,农村居民增长了5.9%。而悲观者则反驳说,收入是增长了,但与收入增长不甚匹配的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缓慢,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以及相关联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燃料、动力价格购进指数一直在低位运行,通货紧缩方面是压力依然。
无论乐观者还是悲观者,都能找到更多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判断,这是进步。但我们认为,理解经济,应该依据数字,但又不能完全依靠数字。因为,数字也有两面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也可能让我们误解经济。比如CPI,一直给人“通货紧缩”的印象。而这种印象是真实还是错误,则需要分析。我们知道,CPI有两个构成因素,一个是商品,另一个是服务。一般来讲,由于技术进步,商品的价格会呈下降趋势,而由于居民收入的提升,服务的价格经常呈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居民的服务消费远远大于商品消费,CPI经常是上升势头;而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中,商品是大头,加之又处于过剩经济中,即使不考虑关税,消除垄断等政策因素的影响,CPI的下降似乎也是必然。
回到下半年经济走势方面的问题,我们认为,如果仔细审视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的有关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数据,则不难看到,多数经济指标有好的表现,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的指标则不是很多。特别是,一些所谓不令人满意的指标所以不令人满意,其实有另外一些原因在起作用,前文提到的CPI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理由对今年下半年的经济走向寄予乐观,至少是谨慎乐观。这样,也许更为理性、更为积极、更有建设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