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瘦身健体”迫在眉睫
http://business.sohu.com/
|
|
当全球钢铁贸易纷争愈演愈烈时,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愈发严峻。国际钢铁协会近期表示,计划在2010年前关闭1亿吨钢的生产能力;日前从日本传来消息,在今后5年中将关闭一些钢铁厂,计划第一批将压缩生产能力1000万吨,5年内共压缩生产能力3000万吨,这是有史以来日本钢铁企业第一次联合减产行动;欧洲、北美钢铁行业的“瘦身行动”也在纷纷提速……
中国,世界产钢第一大国,今年一季度钢产量4330万吨,同比增长20%以上,全年产量可能突破1.7亿吨,将大大超过国家经贸委年初下达的1.25亿吨的总量控制目标。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有关专家认为,“我国钢铁产业‘瘦身健体’的任务越来越重,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长期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早已是世界钢铁业的通病,在近两年来世界经济放缓的形势下,钢铁“大餐”更是被大量浪费。2001年全球钢铁总需求为8.32亿吨,但全球产能却在10.5亿吨以上,预计今年的总需求将继续减少,跌到8亿吨以下。
而中国的钢铁增速居世界前列。1996年,钢铁总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之后,每年的产量增幅保持在10%以上。虽然有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做支撑,但由于产品结构老化,大量低质钢材无法消化,产能闲置,钢铁价格一直下滑。
为此,国家经贸委从上世纪90年代末起,每年年初都要公布本年的钢铁控制总量目标,但似乎形同虚设,总是不攻而破,以至在公布的《预期目标》措辞中,都要加上“力争”二字,透出一丝无奈。
业内人士指出,钢铁企业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是“瘦身”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中小型钢厂总是“雄心勃勃”,纷纷从几十万吨级向百万吨级进军;一些设备差、能力低的小型炼钢企业,总是“关了又开”,死灰复燃;而特大型钢铁企业减产增效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而进展缓慢,这样一来,钢铁产量就“越减越多”了。
形势越发严峻
在产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产品结构的升级却步履艰难。据了解,在1996年,国内板管优质钢比重约为40%,而在2001年,这一比重依然是40%。大中型材、焊管、热轧窄带钢等普通钢材大量过剩,而冷轧薄板、镀锌板、不绣钢薄板、冷轧硅钢片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却供不应求,大量依靠进口。
“入世使产量过剩、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更加激化,”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的专家介绍说,“根据入世承诺,我国钢铁产品的进口平均关税值从9%左右下调到6.53%,而其中受益最大的是高附加值的进口钢材品种,它们的大量涌入,不仅使国产低质钢材市场进一步萎缩,更极大冲击了国内高端市场。”
有关数据显示,随着入世和国际钢铁贸易争端加剧,1-4月,我国进口钢材达到727万吨,同比增加28%,其中3月份当月进口钢材212万吨,创下1993年以来单月进口量的新高。大量进口已真正威胁到国内企业的生存,一季度国内钢材每吨平均价格同比下降300元左右,利润同比下降高达47%,其中重点大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下降57%,5月下旬,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了临时性保障措施,并展开产业损害调查。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通过启动临时性保障措施是应当的,但进一步控制总量,调整产品结构,却是中国钢铁企业迫在眉睫的事情。不少国家的强制性减产政策已开始启动,对陈旧设备和产品的淘汰在加速。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要在真正控制总量的同时,发展“精”、“特”、“优”产品,才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
|
2002年6月17日14:22 |
|
|
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