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由全国工商联主办、沈阳市人民政府协办的“2003中国民营企业文化论坛”在沈阳隆重开幕,此次论坛主题是“民营企业与东北振兴”,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和东北三省的各级领导都将与会,并发表重要演讲,而来自新疆的唐万里、黑龙江的张宏伟、河北的王玉锁等明星企业家,更是为此次论坛增光添彩。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探讨十分必要,搜狐网作为独家网络支持单位,全程实时报道此次盛会。
董侠(沈阳大陆企业集团董事长):
沈阳的企业没有多少亮点,按照总量来讲不像温州那样总量占到90%几,沈阳去年总量是52.9%,今年总量到现在是54%,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想法规划2010年正在讨论这些规划,想达到65%。就规模而言,排一百家也好,沈阳也能排进去若干家,但是没有像四川的希望、重庆的力帆这样的民营企业,但是应当说这些年东北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这一轮沈阳没有沉沦,民营经济的发展历史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发展到现在民营经济税收占到50%这样一个水平,沈阳这样一个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往何处去,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增长30%,钱从何处来?现在沈阳仍然有巨大的就业压力,仍然有着比较大的财政压力。民营经济已经得到一定发展,分担了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尚且如此,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展,局面更是不可想象。
沈阳民营企业发展不够好,是不是沈阳的条件不够好,我想不应该这么说。就客观条件而言,沈阳的条件目前在国内是一流的,铁路网的密度、高速公路网的密度,土地开发成本广大可拓展的空间,能源的基础条件以及配套的其它基础设施条件,产业技术力量的条件、产业工人的条件在全国都是一流的。沈阳民营企业发展不快,怪不到自然条件。是不是沈阳的人不行?沈阳在国内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很出人才,沈阳最晚退出计划经济,政府研究民营企业的发展,我印象里面主要是在97年之后。在此之前沈阳研究经济问题,研究企业问题一直是国有国企,结果国企搞了20多年不但没有搞活,死的越来越多。这就形成沈阳今天的局面。
怎么理解这种振兴?我们觉得要从商人的角度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振兴让我看有两条内在的原因,一条就是到98年之后我们国家消费品的生产全面出现相对过剩。消费品生产竞争加剧,作为消费品生产商要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就必然提升自己的装备。我们又加入WTO在即,消费品工业所需的大量装备如果敞开国门大量进口的话,与国家整体发展十分不利。装备制造业有一个特点,不像消费品生产,投资形成见效的周期很长,与其新建不如改造和振兴。这次和以往不同,现在沈阳市设备制造业连续三年增长30%以上,在以往的经济周期里面这是没有的,可见还有几年没有问题。为什么这次周期这么长?我想和这一条不无关系。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是一种价值回归。北纬40度到北纬45度装备制造业都集中在这一条带上,为什么这条带上发展能源、重装这些产业?我们国家在这儿发展这些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整体加入WTO背景下,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让民营企业进入可能给我们造就中国强势民营企业提供一次历史性机遇。
能源交通、原材料、汽车这些产业打开之时才是中国民营企业大发展之日。民营企业在东北老工业振兴的过程当中会有很多机会,认真做下去做强最后可以做大,各种要素在流动,市场门槛打开,会有很多企业来做这方面的文章。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情况下,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
谢谢大家。
王玉锁:
几位嘉宾的演讲成为我们振兴东北方略的套餐,既有发达地区政府负责人的先进经验,也有企业家特别是东北企业家的感受和建议。今天第一个单元的论坛到此结束,感谢几位演讲嘉宾的参与。接下来的时间交给我学习的榜样,也是东北民营企业的领袖全联副主席张宏伟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