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张卫星刚才你谈到了一个定价区间的问题。你是唯一一个中小股东投资者的代表,所以在这儿虽然你人数少,但是强势群体,因为台下有很多人在支持你。
张卫星:我想起1999年,在座都是我的老师,他们谈这个问题可能非常早,我是97年才进入中国股市,进入以后,我确实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我说考北京大学都很轻松,但是研究中国股市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我可以代表很大量的投资者,进入中国股市的心路历程,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对它的预期是什么样,实际效果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最早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是1999年,当时也是一个灵感,对所有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忽然有一个火花一样的答案,当时有一个判断,当时在证券市场周刊出了一篇文章,说句可笑的话,我和那个编辑他是做好被辞退的准备,我是做好了进监狱的准备,这是当时的情况。出来以后经济界没有什么回应。作为我个人的研究,我听到最多的评价可以说是曹教授的评价,张卫星的方案是最好的方案,然后说政府不同意,我听到这样的声音太多了。我说想讲一句,我作为研究人员,我不考虑政府同意不同意,我只把我认为最好的方案提出来。如果你替政府决策了,你认为政府不同意了,你要政府干什么,你本身就是政府了。在这个整体过程我就是提最好的方案,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别的不想。
华生教授刚才谈了几个观点,华生教授说在国际上都有溢价,在任何时段溢价都不一样,这个定义如果成立的话,中国股市不用解决全流通问题,直接上市就可以了。我非常同意贺强教授的想法,我们一定要考虑事实,除了折股价格以外,平均的发行是六块,这是我一直采用的比例模型,上市价是11到12。我们一个非常大的难题是1.5元国有股的资产和12到13元的投资者的资产中间有一个差距,这个差距在那儿,有国有银行的大量的违规资金进场,他们把这块蛋糕切走了,他从这个市场拿了三千到八千亿的蛋糕,必须有人付出代价,这个钱不可能从哪儿冒出来,13年来有多少申购资金,我买的时候不流通,现在流通了,现在怎么办?
我讲一个问题,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把它拆细,然后缩股,那肯定要打一圈的官司,这也是现在我们被动的原因,我们得求着它你缩吧。我把流通股价下来,我们举一个例子流通股的发行价是6块,是一比四的关系,我现在把它一比四除下来,你有四万股,你的价格只有三块了,我降下来以后你愿意买还是愿意卖,都是你的事儿。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和很多人的区别是,他们写很多方案的时候非常复杂的公式,我都看不懂,是想方设法的算股价,如果真有这个本事,上美国市场挣钱去吧。我觉得有一个误区,大家不要总想着定价。西方的证券市场是通过自由竞争,通过供求关系决定证券价格的一种交易机制,定价是市场的功能。我的方案是定股方案,至于流通以后的全流通价格让市场定。好的企业会涨,不好的企业会跌,我们不要为市场的功能做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