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其实我们今天的论坛进行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再往前推可以到一个月前,一个季度前,一年前大家都在讨论全流通的问题。我作为一个财经记者,我观察到另外一个现象,这一次关于全流通大讨论是全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的,上至证监会的领导,国资委的领导,下至我们不知道他是中国天南海北那个旮旯里的投资者,这样广泛的全国各界共同广泛参与讨论的事情,是开了我们中国重大问题共同讨论的民主新风,这是我们欣慰的一点。
我们在讨论全流通问题的时候,同样我们也不应该只让台上的这部分专家来流通,台下的观众还有站在后面的很多同学大家也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我们一起共同参与这样的讨论,拿出自己的意见,让我们在这个会场里,让我们大家的观点共同全流通。下面我们一起欢迎参加第三模块的各位嘉宾登台,中国人寿集团资金运作部经理刘景安先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副主任朱武祥博士、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吕益民博士,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张鸿翼博士,香港中文大大学工商管学院何佳教授,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教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瞿强博士。
我们这个板块的论坛主题是全流通过程中的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参加或者了解各种各样关于全流通方案的设计,似乎给我一个印象,大家把国有股的减持和市场流通股之间确立了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如果以后市场真的实现全流通,那么在市场中所有的投资者都应该得到保护。在我们研究全流通的方案过程中,特别是未来,投资者的权益究竟怎么来保护?
韩志国:这个板块应该叫流通股的特别利益保护,一般叫投资者利益保护就是所有人都保护。它有自我保护机制,比如国资委在1995年曾经发一个文件,确定国有股进入股市的最低不能低于1.54元,现在公布一个退出的最低价,净资产。它是按照市场化来管这部分国有股吗?这是典型的行政方式,不但考虑进入还考虑退出。所以它有自身的保护利益机制。现在要明确国资委到底国家政府部门还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如果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规定价格,而且还把全流通过程当成谈判和博弈的过程,这不是在控制谈判、控制谈判价格吗?在这样的前提下,流通股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面临有权威,有势力的大股东怎么能够得到保护呢?所以要把它变成投资者的利益的特别保护。现在中国股市真正的是谁,中国股市的脊梁是流通股,它们是市场资金的支付者,是市场交易的参与者,还是国家决策失误的买单者。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要一视同仁的保护所有的投资者那不行,所以要把特别保护流通股的特别利益这个话题引出来。
韩志国:我觉得这个思路基本和我的思路非常的吻合,我觉得这样的思路能够出台的话,可以对中国股市未来得发展带来希望。从2000年1月,我作出长期不看好的判断,在去年11月我做出八大因素可能导致市场重大变化的判断,我的判断和很多人的判断不一样,因为我认为全流通不是花就遍地,完全可以走道一个量的提升,我认为全流通问题,一个是定价的原则。国外的企业上市它是承担风险,我们的企业上市都是面临灭亡的时候,然后流通股救了它。它不是竞争上市,所以现在中国的上市成本太高了,是竞争成本吗?它不是。利益现在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招商银行(相关,行情)去年一年圈了109个亿,其中有69个亿被发行拿走。所以它为什么要再融资100个亿。民生银行(相关,行情)年初刚刚发行可转债,然后又要发行四级金融债。
但是我现在觉得第一个我不赞成补偿论,未来这个涉及不到补偿的问题,你的净资产是流通股给你贡献,谁补偿谁?大股东怎么给你送股,国有股同意了,法人股同意吗?所以补偿的方法表面上看是可以的,但是实际是行不通的。
第二各我不赞成让利于民,政府不在与民争利。
第三个我不赞成把减持和全流通分开。全流通就是叫全部可流通,而不是全部可变现。你买企业是买未来的预期好就是给它创造一个可减持,所以全流通本身包含减持。
第四个我不赞成以用脚投票来代替用手投票。现在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用手投票的方式,而是用脚投票。因为一股独大,关键是一股独大剥夺了其他人的发言权。
第五个方面我也不赞成把流通股归结为类别表决。必须要流通股50%以上,50加1你就可以通过,如果通不过就不能圈钱,一定要切断非流通股用不正当的方式来增加它的资金。类别表决就是你表你的,我表我的。类别表决是基本股权本质上不一样了。而我们恰恰是同股不同价。所以流通股的认同一定要高,而且要有表决权。所以流通股的认同率和表决制度差异就是,认同是一次性的。
第六个,我是坚决不同意,把13亿人和7千万投资者的利益对立起来。因为中国的股市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如果中国的股市有13亿股民那多好啊,市场一定要保护现有的投资者的利益。伤害了流通股东,这个股市还有保护的基础吗?因为他们是市场的脊梁,如果谁觉得流通好,那你就进。所以不要把13亿人的和7千万投资者的利益对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