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邮政改革早在1998年就开始实施。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家,但结果是只有电信完全成了企业,而邮政延续了过去的性质:仍既像企业又像政府。由于种种原因,央行推出的邮政储蓄银行模式,几番躁动又几度沉寂,始终难以诞生。
在邮政储蓄银行一再难产的情况下,2003年9月1日,央行推出了邮政储蓄改革的初步方案。方案采取了新老资金划断的方式,以2003年8月1日为界,8月1日之前的老转存款,由人民银行暂按现行转存款利率4.131%计息。以后新增的邮储存款转存人民银行的部分,执行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利率,即1.89%。邮政储蓄必须要为自己的新增存款寻找新的出路。
在“断奶”的同时,央行也对邮政储蓄的资金自主运用开闸放水。文件明确规定,从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经国家邮政局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获批准后,邮政储蓄机构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证券买卖,也可以与中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此外,邮政储蓄机构还可依程序申请成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承销成员。当然,资金自主运用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譬如邮政储蓄不能直接发放贷款,否则的话,邮政储蓄就变成商业银行了。但央行人士认为,建立邮政储蓄银行的长期改革方向是不容置疑的。
刘刚说:“近日关于邮政储蓄的传言表明今年邮政改革应该有很大举动,因为现在石油、电力、军工等类似的国家保护型行业的改革多数已经完成,邮政改革应该也不好再拖下去了。”他认为,邮政改革迄今仍是众矢之的,主要是因为一直没有实行政企分开。与政企分开相比,邮政6年来的其他改革都是皮毛。
有业内专家举例说,邮票在中国最火是在1997年,当时《香港回归祖国》金箔小型张面值50元,溢价发行120元,市场价最高炒到300多元,这说明供不应求,作为企业这是好事。但中国邮政当时从承担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却可能会产生另外一种想法,即认为应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加大发行量,结果不仅该邮票价格狂跌,整个邮市价格体系也因此崩溃,从此难以收拾。这说明当时的邮政没有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摆正,不是从企业角度去主动思考供需问题。
据悉,目前的设想是,邮政政企分开后,关于邮政的经营这一块应该会成立集团公司,而“邮政局”这个称呼在省以下是否会取消则很难说。但关于邮政的行政监管职能由谁掌管,现在仍争论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