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负利率
文前提要: 就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将钱存进银行的利息收入远远抵不上通货膨胀对它的“侵蚀”,也就是说,你在存钱的同时正在亏钱,你所获得的实际收益是负的。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我们正在从低利率时代走向负利率时代。
负利率时代的到来,对于普通老百姓尤其是热衷于储蓄的人来说,它是不情愿却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而在积极理财、投资意识强的人的眼中,它却意味着赚钱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积极地调整理财思路,通过行之有效的投资手段来抗击负利率。
本刊记者 张学庆
将闲钱存进银行,这几乎成了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可是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的利息收入远远抵不上通货膨胀对它的“侵蚀”,也就是说,你在存钱的同时正在亏钱,你所获得的实际收益是负的,你会不会跳起来?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我们正在面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巨大差异,我们正在从低利率时代走向负利率时代。
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升了2。6%。而国家权威部门和经济专家的普遍预测是,2004年的CPI将在3%以上运行。众所周知,如今银行存款1年期的利率为1.98%,扣除利息税,实际存款利率只有1.58%。如果以CPI为3%来计,老百姓的1年期存款的实际利率为1.58%-3%=-1.42%。这是什么含义?它意味着你将10000元存进银行,1年后它的实际价值变成了9858元,142元就白白地“蒸发”了。
进入通货膨胀阶段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怪事”?
让我们先来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指数,即CPI。它是用来衡量居民购买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的指标。在经济学家的眼里,CPI通常是被用作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核心观察指标之一。
2003年以前,我国的CPI同比增幅一直为负增长。去年1月份开始我国CPI同比增长幅度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开始为正值,并且走出原来的下降通道,但由于有非典的影响,尚一直徘徊在1%以下的区域内。去年10月份开始,CPI同比增幅进入加速上升阶段,且涨幅比较惊人。
2003年10~1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
|
10月 |
11月 |
12月 |
与比去年同月相比 |
上涨1.8% |
上涨3% |
上涨3.2% |
其中:城市CPI |
上涨1.8% |
上涨2.4% |
|
农村CPI |
上涨2.4% |
上涨3.9% |
|
与上月相比 |
上涨0.9% |
上涨1% |
|
累计月份平均比去年同期 |
上涨0.8% |
上涨1%。
|
上涨1.2%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去年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1.8%,与上月相比上涨0.9%。1~10月累计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0.8%。分类别看,消费品价格上涨1.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食品价格大涨5.1%,非食品价格上涨0.2%。
到了11月份,上涨速度更快。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3%,与上月相比上涨1%。1~11月累计平均,比去年同期上涨1%。
分类别看,消费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3.2%,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食品价格上涨8.1%,非食品价格上涨0.4%。
去年1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2%,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1~12月份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2%,比2002年提高2个百分点。
通货膨胀率一个月比一个月高。经济学家分析认为,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将基本上保持在去年4季度的水平,也就是3%以上。很多人据此判断,中国已经告别通货紧缩时代,开始进入通货膨胀阶段。
与80年代恶性通胀大不同
从以上简单的概念分析中已经可以清晰看出,在3%的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银行所支付的存款利率为名义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率校正后的利率为实际利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如果目前的银行存款利率不作上调的话,储户实际是“亏本”了,而且存得越多亏得也越多。
其实,中国的银行存款真实利率一直比较低。按消费价格指数计算的1年期存款的真实利率在1987年1月到2003年7月的平均值为0.32%。这个均值很低,一个原因是在1993~1995年通货膨胀率很高。即使考虑到保值贴息,长期平均的真实存款利率也比较低。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博士认为,我们的存款利率是在政府管制下,并不是市场真实的利率。如果单纯从储户角度考虑,应该上调存款利率,可是今年政府将更关注国有银行的改革,这也是今年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如果上调存款利率,银行的支出成本将加大,收益减少,直接影响银行的经济效益,对银行改革不十分有利。所以,判断利率是否调整,就要看政府着眼点放在哪里了。
不过,尽管通货膨胀带来了负利率,但目前的物价上涨与上世纪80、9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最基本的不同是,现在的物价上涨是局部上涨,主要是粮食、能源价格上升过快,而很多商品的价格并没有涨,有的还在下降,比如目前老百姓正热衷消费的汽车或家用电器、手机等,因此很多人并没有感到手中的货币在贬值。
从历史上看,1988年和1993年我国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但最主要的成因是价格市场化改革。1988年的导火线是放开工业消费品价格,1993年则与粮食、石油、电力、钢材、铁路运费等产品价格上调有关。那时,产品供不应求,人们从银行提款抢购商品,会引发对市场、银行体系的冲击。但现在价格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产品供应丰富,几乎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消费不会再对物价上涨产生大的推动作用。
物价上涨由局部转向全面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去年第四季度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国内粮食减产、主要粮油产区产量下降、服务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因为美元的贬值而出现相应的贬值以及货币投放量的增加等因素。国家信息中心发展部战略规划处处长、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高辉清博士还认为,去年10月份的物价上涨是粮食供求变化到了一个临界点的必然反映,11月份的物价加速上涨是“蝴蝶效应”带来的一个结果。所谓的“蝴蝶效应”是,多年来,企业和居民在购买粮油方面基本上不会太考虑库存问题,但在物价上涨的刺激下,他们开始加大了购买力度。与此相反,过去农民整天发愁的是,如何将粮食卖出去,现在在期望粮价继续上升的诱惑下,许多人反而将粮食囤积起来。这样一来,供求缺口被人为拉大,粮价也就被进一步拔高。
更有学者以核心CPI来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由于食品等价格波动较大,国际上往往结合剔除食品、能源等价格变动之后的核心CPI来考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动趋势。去年的核心CPI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涨。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分类价格指数来看,2003年1-11月份非食品价格指数(类似于国际上的核心CPI)涨幅为0。即使在涨幅比较大的11月份,非食品价格指数涨幅仅为0.4%。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超过3%的同时,核心CPI涨幅却不超过1%,这表明目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涨价带动的,而大多数商品尤其是工业消费品价格仍然“原地踏步”。
因此说,目前的物价上涨并不像过去是全方位的物价上涨,而对个人来说,根据其消费结构的不同,对物价上涨的感觉也不一样。有的人食品消费占据比重较大,那么,对物价上涨的感觉就大些,而如果食品消费在整个个人消费结构中比例不大,那么对他而言,货币贬值压力不大。
高辉清博士认为,去年我国物价运行的一个非常明显特征就是,少数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多数价格按兵不动。估计,这些特征在今年上半年得以保持,甚至短时得以强化。随后,物价运行将逐步向第二阶段转移,即由局部、急剧上涨过度为全面、小幅上涨。理由有三:一是由于目前价格上涨的都是上游产品,受其影响,下游产品的成本将相应提高,企业有提高产品出厂价的内在冲动;二是部分行业的可能通过联手制订价格同盟之类的协议,来促使价格上升。三是由于下游产品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上游价格在向下游传导的过程中将被明显削弱。多数下游企业只能通过加强管理、做大规模、开发新产品、降低消耗等措施将成本上升的压力在内部进行消化,从而使得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不会太大。
高辉清说,总体判断,去年年第四季度是一个物价运行的转折点,我国从此正式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今年将是一个物价温和增长年,物价上涨的领域从由局部转向全面,由激烈转向平和。初步预测,今年CPI上升为3%左右。
积极调整理财思路
显然,通货膨胀是导致负利率的“罪魁祸首”。那么通货膨胀将给人们的理财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专家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其实对经济的发展有利有弊,对个人而言其实也是有人吃亏有人得利。
●固定收入者吃亏,浮动收入者得利。由于通货膨胀的作用,固定收入者如公务员、白领等的实际收入将减少,尤其是退休人员的实际购买力将受到影响。而对于企业里工作的人来说,如果产品价格比工资、原材料价格等上涨得更快,他们反而是得利者。
●债权人吃亏,债务人得利。由于通货膨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如果今天向别人借了1万元,3年期,等到3年后1万元早就贬值了,所以宁愿多借钱,少借钱给别人。
●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这里所说的货币财富指的是现金、银行储蓄、债券等,他们的实际价值将会降低。这里所说的实际财富是指不动产、贵金属(黄金、白银等)、珠宝、古董、艺术品、股票等,拥有这些反而可能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而获得价格的快速上涨。
负利率时代的到来,对于普通老百姓尤其是热衷于储蓄的人来说,它是不情愿却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而在积极理财、投资意识强的人的眼中,它却意味着赚钱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积极地调整理财思路,通过行之有效的投资手段来抵御负利率。
抵御负利率的手段有很多,比如减少储蓄进行消费,多借钱多贷款,投资股票、房产等,我们更希望大家能以理性的头脑和积极的心态来进行投资,因为你的投资收益越大,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也就越强。我们根据投资者的不同偏好,为保守型、稳健型和积极型的投资者设计了不同的理财方案,应该说或多或少都能起到一些抵御负利率的作用,但是要将这些投资手段用得好,使得自己的实际收益一定为正,那可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所以负利率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你面对负利率却无动于衷。
阅读更多精彩理财文章,请登陆第一理财网www.amoneyweekly.com.cn(原域名:www.moneyweekly.com.cn继续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