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沸沸扬扬的反倾销官司中,中国的企业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出口贸易而烦恼;而在他们背后的国人,也因一场表面似乎是经济学层面上的争辩而迷茫——都入世3年了,怎么中国还不被人承认为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在经历20多年改革开放后,已经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时至今日,在更深层次参与世界范围的商品贸易中,屡屡在国外对华反倾销中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受到的是不公平的待遇。 世贸绝大部分成员是市场经济国家,世贸组织运作遵循市场经济规则。抛开政治因素不谈(美方多施此伎俩),不妨首先来看看各方关于市场经济的标准。美国商务部对市场经济有6个评定标准,而欧盟方面有5项。对比后不难发现,两者都强调市场的公开化和制度上的标准化,前者还更关乎劳动者的生存状况。中国已经宣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开放市场,建立“小政府、大市场”这一国际标准。可见,中美、中欧对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义其实还是有许多共识的。就中国来讲,自然希望尽快全面融入国际竞争,参与国际分工,提升国家实力。 诚然,在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也应明白,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反倾销胜诉的惟一条件。同样具有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反倾销中仍然也会有败诉。因此,不能因贸易摩擦而产生惧怕心理。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中国现在在国际社会中最需要补课的是表现方式。一些国家之所以对中国做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判断,经常对华施行反倾销,主要是因为双方交流不够。为此,我们必须学会经常与别人“坐而论道”,在谈判过程中实现双方的妥协。一个最近的事例是,在最后的关头,中欧达成关于中国焦炭出口的协议,避免了一场剑拔弩张的“贸易恶斗”。 在这轮美方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貌似公允的听证背后,其实是不同利益体的积极诉求。因为美欧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中美、中欧之间的贸易品种众多,在各种贸易品种的背后,都有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说话。从此轮听证会来看,美方出场的大多是在中美贸易中呈现“弱势”的行业,听证会也成了他们的“血泪控诉会”。这是国际贸易中屡试不爽的惯常伎俩。其实,在中美、中欧贸易中,得益良多的行业和企业应该是我们积极争取的对象,让他们出来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说话应该有操作的空间。 另外,在众多有外贸往来的国家之中,许多国家同中国贸易品种单一,双方之间贸易明显互利的国家,应该也是我们积极争取的对象。因为双方贸易品种单一,其背后的利益主体明了,也不存在太多的纠葛。他们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应该有更多的利益结合和共识。如已经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等。他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声音不容忽视。 在一番唇枪舌剑中,中美关于是否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所进行的第一轮听证会已经结束。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方代表中除了政府官员外,大部分是企业和行业协会中人。而中方仅有政府派出的代表团。于此,中国企业和行业协会在为国际社会作出符合“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定而努力的过程中,应该作为运动员出场,而不仅仅是在观望。更进一步,在最近的中国彩电行业败诉美国反倾销的案件中,企业间的不团结被人诟病,而在这次关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角逐中,团结一致就显得尤其重要。 对于国内舆论和一般民众来说,在对待国际贸易摩擦的问题判断上,应当警惕的是一种简单的斗争式思维。贸易谈判讲求的是双方合理的利益博弈,需要讲究技巧。一种革命斗争式的思维习惯对于日益融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经济和企业都不是好事。 在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中,规则很多时候是巧立名目的壁垒。我们应该明了这背后不言的事实。同时,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念,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没有绕不过去的障碍。 还有那句古语——和气生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