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十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暴雨突袭北京。此次暴雨来势凶猛,全市共41处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情况,交通严重受阻。部分立交桥因大量积水造成瘫痪。 一场暴雨让人们体会了大自然丢给人类的无奈,也让公众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脆弱。车被困在水里,人被困在路上,所有人都只有一个选择:耐心等待,无论你有没有耐心。 一位网友的话令人深思:假如现在是2008年,奥运会怎么开? 这是一个问题。 对于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或许无法抵抗难以预期的意外。但是,对于一座城市,所有的突发事件都不应当成为意外,面对各种事件,我们需要的是从容。这种从容,不仅源于各类应急预案的健全,更在于城市建设的完备。 在这次与暴雨的抗争中,有关部门的应急处理是积极的。像防汛部门启动了应急措施,铁路部门启动了全额退款制度,交管部门出动了几千人力指挥交通。但是,城市的部分系统陷入瘫痪的现实已不可更改。其罪责除了天气预报的不精确之外,就在于城市建设的底子没有打好。 应当说,这一问题是全国部分城市的通病——重视大工程项目,轻视基础项目;重视表面工程建设,轻视市民内在需求。我们注意到,大笔大笔的资金投向这工程那工程,但嗷嗷待哺的基础建设总是叫苦叫难。 在北京这次暴雨侵袭中,公众反映最多的是排水不畅问题。这就给我们的立交桥建设提了个醒。现在国内很多城市的立交桥是地下的多、高架的少,这一现实对排水系统有着较高要求。但遗憾的是,很多城市没有把排水系统的建设提升到一个足够的高度来对待。比如北京,在这次暴雨中,一些桥涵几乎全部被水淹没,排水系统成为十足的废物。而据了解,部分地区的地下排水管网竟然是解放前建造的!这不能不令人汗颜。 而在10天前的西安,刚投入使用的一处地下立交桥由于大雨积水而导致一名市民溺水身亡。经调查,该立交桥的排水泵站没有竣工,根本不具备排水能力。目前死者家属已以市政设施不完备为由要求有关部门承担相应责任。 西安的这位家属已找到了事故的责任单位,但北京呢?那些在桥下被淹受损的车辆又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类似的城建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广场的建设,很多城市贪图面积大、视野开阔,盲目地伐掉大树,大面积种植草坪。而到了酷暑,偌大的广场成为烈日下的摆设,市民纳凉需求无法得到保障。 比如人行道的建设,有的城市片面追求表面的豪华,滑稽地选用光滑的地板砖,结果在大雪来临之际,成为行人难堪的摔跤场。 比如道路的建设,有的城市动辄几个亿修大路,而只需几十万甚至几万就可轻松搞定的街巷整治可能反映多年得不到解决,无法满足市民最实际的出行需要。 这些问题充分暴露了城市发展中不应有的功能缺失。这正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当某一方面营养长期缺乏时,就会导致一场重疾的爆发。这也正是这场暴雨的尴尬给我们敲响的城建警钟。 如果这个警钟能够促使有关部门进行深刻的反省,设法加快城建薄弱环节的建设,那么,我们就可以欣慰地说,这个警钟敲得好,这场暴雨来得正是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