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GP到6666 随时随地查行情
——海外著名的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田国强谈国有银行改革
《经济》:自从今年年初国务院动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对中行和建行注资之后,中行和建行的股份制改造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您是如何看待中行和建行正在进行的股份制改造模式?.
田国强:可以断言的是,即使国有大银行上市,只要银行的产权结构仍没有什么变化,政府占大股,经营决策权由国有大股东的代理人来决定,就不可能提高效率。因而我认为现有国有银行的改革目标和方式将会遇到三个问题:
国有股东控股导致产权不清,从而导致外部监督不力,政府行为而不是市场行为,存在软预算约束问题。国家占大股,产权的利益与责任没有与个人挂钩,财产的制衡机制与利益的制约机制就无法产生并发挥作用,企业也就很难从行政机制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并成为真正的银行,从而导致低效率。
看一下国有工商企业改革的经验,国有银行能否在保持国家“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第二,导致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与真正的现代银行治理结构“貌合神离”,从而不能真正地改善现有银行内部治理结构。
如果让国有股成为大股东,董事会将会空有其名,就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能发挥作用的董事会,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不会发生变化,从而也就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的创收能力。哪个公司没有董事会?都有董事会,但董事会的许多成员不持有股份,从而不太关心公司的经营好坏,不关心公司治理。
第三,现有的改革模式也不能解决、完善外部制度环境的长期性和加速银行改革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银行业的发展壮大是需要完善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的,但完善制度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那么相对于迫切需要改造的中国银行业而言,以及2006年之后外国银行将进入中国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形势,就造成了快与慢的难题。而观念的变革和制度环境的改善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经济》:那么,你认为国有银行改革的模式应该是什么呢?
田国强:首先要打破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走向“一股独大”的公司治理形式。积极引入多元战略投资者,这包括民营投资者,特别是大力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从而真正营造起适应现代经济条件的治理制度,政府不再干预银行的经营活动。
《经济》:那么,如何在当前外部经济制度环境不健全的条件下,降低银行改革的风险呢?
田国强:我认为,大力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以及一定的非国有资本,使得外资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投资者之和成为大股东,可以解决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中所存在的三大问题。通过外资银行的参股与合资,可以大大改善外部监督力度,改善银行治理结构,提高国有银行的效率,同时也可减少银行制度转型的风险,加速银行业的改革进程。
《经济》:您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田国强:这些外资银行战略投资者大多来自市场制度成熟和健全的国家,自身历史悠久,并以全球为经营范围,则其行为会受到母国的制度、全球利益的、以及长期利益的约束,这就决定了他们出于自身长远利益,在中国的行为会受到自我实现合同的约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较小。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加入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同时也可以给银行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知识,使国有银行能更加严格地遵守国际通行规则,提高贷款质量。
《经济》:是不是意味着外资银行会成为国有银行的控股股东?
田国强:我的建议并不需要外资股份独大,而是国有股份、外国战略投资者股份,以及非国有股份这三方的每一方都不超过50%。这样,由于它们之间的利益关联和冲突,使得他们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既会相互合作,也会相互监督与制衡,使之形成一个稳定的三方制衡体系。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利益取向与价值偏好。
这样可以达到的目标是:高效益、低风险以及国家安全和照顾民族情感。在提高效益方面,由于外国投资者以及非国有资本的主要目标都是为了追求利润,他们会联手抵制非市场行为,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在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上,国有与外资两方会着重考虑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他们也会联手对非国有股东的追求短期利益行为进行牵制。另外,在涉及民族感情与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国有与非国有的民族资本又可联合起来对抗外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