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塘伟业 吴守祥 今年是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第一年。尽管市场人士早已预测,小麦收购市场不会出现多元化收购主体纷纷抢购的火爆场面,但眼前的爆冷局面也确实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不少地方的小麦开称收购价格低于0.7元/斤,现在仅在略高于0.7元/斤的价格徘徊,特别是收购量稀少,农民普遍惜售。究其原因,有说是小麦增产了50亿斤,又说是农发行的贷款资金控制较严造成的,还有说是国有粮食企业改制的原因。农发行、收购企业都要控制自己的经营风险,别人无可厚非。可粮农怎么办?刚刚执行完“减税”、“直补”的政策,总不能又“谷贱伤农”吧? 类似的担忧眼看又要落到棉花上面。 中国棉花产量可能创新高。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5月份对全国15个产棉省(区)170多个县(市、兵团农场)的8397家农户的棉花生产情况抽样调查预测,2004年度全国棉花种植面积达8890万亩,较上年度增长16.02%。目前棉苗长势喜人,而且转基因抗虫棉和高品质棉发展加快,如果7-9月天气状况正常,按照平均单产75公斤/亩匡算,2004/05年度国内棉花产量有望创建国以来的新高,达到660万吨左右。 世界棉花供求状况改善。根据ICAC在6月份发布的报告,2004/05年度全球棉花产量2205万吨,消费量2134万吨,期末库存增至862万吨,库存消费比增至40%。而1990/91年度以来全球棉花库存消费比(ICAC统计,含中国)为35%。 国际新棉价格低落。北欧到岸新花指数从4月5日推出,到6月25日平均为66.74美分,折合人民币(已加各种税费)约14200元,而6月23日的新花指数更达到发布以来的最低———59.20美分。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国际市场对下个棉花年度市场的判断比较谨慎,受库存增加等原因的影响,下年度国际棉花价格可能保持低位运行,这对国内棉花市场、特别是新花上市将构成潜在压力。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收储只是减轻了供给的心理压力,从短期需求上看,前景仍不乐观。首先国内的宏观调控造成国内棉纺企业资金不足,生产和库存所需棉花的数量将下降;其次,电价提高,电力短缺严重,纺织企业虽然多备有柴油电机,但将明显增加生产成本;第三,国内纺织产品受宏观调控影响需求相对疲软;第四,在2003年11月,国家降低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中国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降低;第五,中国纺织品的出口环境有恶化之势,中国的纺织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倾销调查,在国际市场上的增长空间受限。据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预测,棉花价格将在13000元/吨下方运行,新棉合理收购价将在12000左右(一个多月前还在17000呢)。棉价涨上去,纺织企业叫苦不迭;现在跌下来,棉花企业(甚至包括有库存的棉纺企业)又受不了。许多市场人士担心:农民增产能增收吗?总不能叫棉农也去做期货吧? 在笔者看来,由于本年度国内期末库存依然维持很低(据中国棉花信息网报道,截至2004年6月15日,全国工商库存棉花———内地合计库存约81万吨,新疆自治区(含兵团)拟出疆尚未出疆的棉花约12万吨,总数约93万吨)的水平,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之2005年我国纺织品出口配额取消的利好因素,我国棉纺织业生产规模仍然较大,全年纺纱产量依然保持持续增长,在可能出现供求缺口的预期下。随着100万吨增加配额进口棉的陆续到货,价格经过一段时间的探底、整理之后,预计2004/05年度国内棉花市场整体走势将低开高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