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旅游局宣布从今年9月1日起,具有出境游经营资格的旅行社可以经营29个欧洲国家中国公民自费组团出境游业务。人们期盼已久的欧洲游终于尘埃落定。与此同时,我国获准开放的中国公民可以自费组团前去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64个。统计显示,中国出境旅游人数2003年就超过了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客源国。
与如火如荼,势不可挡的出境游市场相比,政策的导向和限制,却使得做出境游市场的旅游业人士常常显得羞羞答答,名不正言不顺。除了拥有出境游组团资格的528家公司而外,觊觎这一市场的数千家旅行社依然被挡在政策大门之外。但绝对不要以为他们真的打算做中规中矩的“好孩子”,“要发展,就得听市场的而不是听市长的”,一位在业内沉浸多年的旅行社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
欧洲游:政策对策猫捉老鼠
当记者打电话给当前北京市场上欧洲游做得有声有色的一个出境游旅行社,想要了解当前出境游市场的情况时,对方的负责人却欲语还休。个中原因颇为耐人寻味,该旅行社由于机缘巧合,早在10年前就开始涉足欧洲市场,斩获颇丰。十多年做下来,积累了相当的人脉,无论是客源渠道,还是出境通道都非常有优势,基本算得上是当前北京市场出境游的前三甲。但让他们讳莫如深的就是政策的限制。很多类似的旅行社,最初打得就是擦边球:既没有出境游组团的资格,国家政策也不允许中国公民自费组团赴欧洲市场旅游。虽然,欧美市场开放在即,但当前中国公民赴欧美旅游依然是业内人士比较“忌讳”的话题。而这种忌讳,或许正是他们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和实际获利的明哲保身之道。此次采访当中,许多大大小小的出境游组团社都表示,目前还不能正式经营中国公民个人组团赴欧洲旅游业务,但圈里人都知道那不过是一句相当得体但又十分言不由衷的新闻发言人专用语言罢了。
根据记者在国旅和港中旅获得的比较“官方”的消息,目前欧洲游市场依然以商务游客为主,个人游市场还在预热,但前景应该不错。而钓鱼台国际旅行社出境游市场部的经理王伟也告诉记者,欧洲游市场业内企业通过各种渠道经营了几年,如今已渐趋正轨。
资料显示,1997年以前,中国的出境旅游基本上是以商务旅游为主。在1992年至1997年的五年时间里,出境人数由300万人次增长到535.56万人次,平均年增长率为12%左右。1998年,中国的出境旅游人数猛增至842.60万人,比上年增长了57.33%。从1998年起至2003年,平均年增长率超过20%。2003年达到2022万人次。今年仅头3个月,中国出境旅游者就达到66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4%。
东南亚:恶性竞争艰难生存
如今东南亚市场利润已经摊得很薄,“零团费”、“负团费”屡见不鲜,很多线路都已经陷入了怪圈。本来东南亚市场门槛相对较低,开放也比较早,一直为老百姓所青睐,也曾一度为旅行社带来了相当不错的利润收入。但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加上潜在游客数量出现了暂时性的下降,旅行社只得去接一些消费能力比较低的团队。小的旅行社凭借灵活经营,还算游刃有余,但大的正规的旅行社则都在感慨生意难做。
无锡康辉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寿光伦告诉记者,当前他们那边去泰国的团队已经屈指可数,而港澳市场在政府倡导下,他们涉足较多。但当前消费者心理不成熟,企业间无序竞争、恶性竞争使得市场环境不断恶化,常规产品只有打价格战。现在无锡市场上双飞游港澳的价钱只有900多元,所以消费者在香港期间往往每天要进四五家店,人均购物在2000元以上,否则旅行社必然亏损。但随后接踵而至的消费者投诉往往弄得旅行社筋疲力尽,穷于应付。虽然国家的政策倾向造成了港澳游的火爆,但如果这种恶性竞争不能及时刹车叫停,恐怕迟早要步泰国游的后尘。
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前出境游市场的部分恶化,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场主体的不规范竞争。多级承包层层盘剥正使市场秩序变得更加混乱。许多旅行社的部门都由个人承包,而承包人往往又会做“二工头”、“三工头”,一张桌子5000块,包两张桌子自己就不用那么辛苦地做团了。而有了桌子的还可以以抽屉为单位,继续外包,赚取利润。所以很多“旅行社”往往只是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甚至只有一个抽屉,就在声势浩大地招徕客源,经营出境游业务。但那些正规的大社,要做出境游业务,不仅要先交100万没有利息的保证金,还有税收成本和经营风险,根本无法和那些“白手起家”,百无禁忌的承包者或是打擦边球私下里经营出境业务的国内社相抗衡。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市场的不断放开和竞争的不断加剧,旅游企业今后将不得不面对差异化生存。一方面要积极开拓高端市场,提供差异化服务,赚取产品创新带来的附加值;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针对不同档次客源市场推出不同层次的产品。
相关背景
出境游市场十年间之“怪现状”
“目的地”算得上是中国的一个创造。它是一种特殊国情下的产物,它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是从外事接待开始的,其目标,一是“扩大对外政治影响”,二是“为国家吸取自由外汇”。1978年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中国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创汇依然是它的首要目标。20多年来,中国旅游外汇收入累计达到1400多亿美元,对弥补贸易逆差、平衡国际收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导向“背道而驰”的出境游则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上世纪80年代港澳市场相继开放,此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也获准成为中国公民自费组团出游的目的地国家。但随后的七年当中,始终没有新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公民开放。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逐渐产生了放眼看世界的强烈愿望,出境旅游市场在喷薄欲出。当时的一项调查显示,60%的人的梦想就是周游世界。
“一些市场内生的企业及时敏锐地捕捉到了出境旅行蓬勃发展市场需求和潜力,在国家政策还没有对出境旅游有明确指示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经营起了出境旅游服务。”一位业内人士回顾那段历程时讲道。“当时纯粹是小作坊式的作业方式,可能只有三四个人,一个负责外联,一个负责收客,一个疏导渠道。由于人脉的缘故,或是机缘巧合,再凭借其对市场的敏锐嗅觉,凭借和大使馆、国外机构或是航空公司的特殊关系,他们搞起了出境旅行的经营,并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当时很多人只是误入,但在鸵鸟政策和两位数的利润驱动之下,出境旅行服务还是风起云涌地发展起来。”
对于当初入行的很多人而言,那可能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程,一面是高额的利润驱动,一面是不断被清剿下的夹缝求生。
有人退出了,有人“落网”了,还有一些企业随着市场茁壮成长起来,他们最初可能只是被国家旅游局打击了十年的“非法出境中介”,其经营手段和理念也并无过人之处。但在不断地积累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庞大的网络,通过投资控股或挂靠部门洗白了身份,从而成为了今天欧洲游万米长跑中的抢跑者和领先者,如今在上海和北京出境游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企业都有类似的成长历程。不过,现在也依然有不少不具备出境游资格但掌握客源的国内社或私人组织,在介入这个逐步开放利润相对丰厚的高成长性业务空间。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游击队”和“正规军”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存在着、竞争者、发展着。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的出境游市场正渐趋成熟、理性,市场秩序也比较井然。上海中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出境部的副总经理郁伟华告诉记者,人们的出游需求基本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而到黄金周出境游产品往往很紧俏,需要提前两三个月报名。他还指出,如今的出境游已经不是单纯的旅游的概念,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缓解贸易摩擦,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