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荐制的核心,就是要使券商负起连带担保责任。没有这一点,所谓“成熟市场之成熟经验”难免走向“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悲惨结局
在这轮扩容热潮中,发审委的工作质量究竟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从“琼花”事件来看,本应成为弥补投资者信息劣势的发审制度却成为了摆设
7月12日,受江苏琼花遭谴责事件的影响,中小企业板出现大幅回落,受此影响,主板市场亦未幸免。此轮跌势,使得前期一度回稳之市场再度面临严峻考验。7月13日,江苏琼花继续下跌,沪综指也未能收复1400点整数大关。
一家总股本仅为9170万股、总资产不过2.5亿元的小企业,其违规事项在素来“盛产”黑幕丑闻的内地股市来说亦“不过尔尔”,为什么江苏琼花一感冒,整个股市就跟着打喷嚏呢?股民信心大挫的根本原由何在?“琼花”事件究竟属于偶发事件还是制度缺陷下的必然?这些问题不搞清楚,投资者的损失除了再次成就媒体成为“打假英雄”外别无他用。
笔者首先想问的是,保荐制度的前景在哪里?作为中国证监会深化发行制度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保荐制度的推行一度被认为将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半年未到,“琼花”事件的被披露无疑为此制度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按照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的规定,所谓“保荐制”即指由保荐人(券商)负责对发行人的上市推荐和辅导,核实公司发行文件与上市文件中所载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协助发行人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承担风险防范责任。
而我们在“琼花”事发后看到了什么呢?我们看到了很多:包括闽发证券之“新旧管理层刚刚交接,这很可能是原来管理层的行为,目前没有人能就此问题作出答复”这类推脱之辞,也包括吴雪明(保荐代表人)所说“公司部分高层至少在6月17日就知道委托理财危机,公司可能刻意隐瞒事实。此前我知道琼花有国债自营投资,但不知道实际是委托理财”的自我辩解,惟独没有看到有关机构如何处置上述责任人的报道。而实际情况是,保荐制的核心,就是要使券商负起连带担保责任。没有这一点,所谓“成熟市场之成熟经验”难免走向“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悲惨结局。
其次,发审委应该承担何种责任?据报道,整个6月份,发审委共召开13次发审会,接受审核的公司达43家,其中29家获得通过,14家未获通过。该月召开的发审会议次数和审核家数均已创出发审委制度改革以来的最高记录。与之对应,进入6月以来,沪深两市新股发行数量有增无减,新股单月发行总量创下新高,新股发行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就在这轮扩容热潮中,发审委的工作质量究竟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江苏琼花上市半月即遭谴责,究竟说明了什么?要知道,信息不对称永远是客观存在的障碍所在,而破解逆向选择的根本方法即在于必须通过一种“信号传递”机制来改进这一情况,也就是让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想办法将信息传递给没有信息的一方,或者诱使前者披露其私人信息。从“琼花”事件来看,本应成为弥补投资者信息劣势的发审制度却成为了摆设。
再次,“乱市”须用重典,针对问题屡发的内地证券市场,江苏琼花再度开了一个极其恶劣的先例,面市不久的中小企业板因此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对于这一切,仅仅依靠一纸不痛不痒的谴责如何能够给广大投资者一个交代?如何能对其他上市公司及后来者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如何能使亟待重振并接轨国际的内地股市不致再度边缘化?凡此种种,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认真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