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7月15日电 (“新华视点”记者)徐寿松 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对于财富忽然有了别样的感觉:这一两年内,飙升的房价让他们成了“百万富翁”;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楼市涨的只是数字而非真金白银——那只是符号意义上的“纸上富贵”而已!自己并没有因为房市上涨成为富人,相反却是个欠钱的“负翁”。
是楼市“拐点”,还是短期调整
价格长期高居全国之冠的上海楼市,最近出现了新的变化。眼下,只要一次性付款,开发商就打98或99折卖房。打折楼盘已不是一家两家,而是成片蔓延。在年初,能托关系内订一套房子已是幸事,打折简直是天方夜谭。专业房地产咨询机构美的行(上海)对新盘的观察发现,自今年5月1日以后,新盘成交下降,现场来人明显减少,成交速度下滑,意向性客户弃单的现象较多。浦东一些楼盘的单价跌幅已超过1000元。
二手房交易是增量房行情的基石与镜子。目前,上海二手房“有价无市”的现象也在蔓延。今年以来,拍卖的成交率节节下滑,流拍数目已占到50%以上;而在去年房市“火爆”时,一处房产的竞拍者一般总有5到10家。6月27日,在上海一房产拍卖专场上,挂牌拍卖的16套二手房仅有1套成交,创下了近几个月来房产拍卖最低点。更值得关注的是,均价不到每平方米6000元的中低价二手房竟也无一成交,拍卖行不得不建议卖家下调单价500元左右。
土地是房产的源头。上海土地市场甚至已出现开发商之间的新一轮转让。“没有土地想土地,拿到土地做不起,谁想接盘谢谢伊(上海话:他)”这一圈内流行的顺口溜反映了曾是暴利源泉的土地似成鸡肋。因为“房价与信心都已被严重透支,有的地方透支至少在5年以上。”一位开发商说,如今拿土地就像湿手抓面粉——捏不得,抛不掉。“这是自1999年楼市复苏以来,上海土地市场首度遭遇霜寒,而土地市场又牵动着房市冷暖。这充分暴露了房产商对市场前景已由亢奋转向忧虑。”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上海楼市的“拐点”已经出现。上海房地产市场正从2002年的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逆转。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的资料显示,到7月份,上海楼市将供略大于求。一些开发商表示,要加强对买方客户的服务力度,以迎接“买方市场时代”的到来。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说,当出现商品房竣工面积大于销售面积的拐点时,房价调整的进程将加速。
是瞬时放量,还是真实需求
在房地产市场上,上海楼市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全国的风向标。“拐点”究竟说明了什么?上海望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宝红认为,这说明投机风下的房市火爆事实是瞬时放量,并不等于真实需求;最终决定房市冷热、房价高低的是真实的供求关系。
在房地产市场上实战多年的季宝红说,商品房已有5年左右的热销期,上海现已有280万户家庭拥有住房财产,这是瞬时放量现象,尤其是2003年,排浪式消费特征明显。而住房需求犹如割稻,一茬一茬的,这一波行情与下一波行情正是春季稻与秋季稻的关系。“谁能指望在收割了春季稻后,不经过一段低潮的培育期,就能紧接着收获秋季稻?”
上海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表明,85%的居民认为房地产过热或偏热,83.7%的居民认为新建商品房单价应在5000元/平方米以下,71.1%的居民今明两年无购房打算,其中67.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太高无力购买。
主张房市恒热的主要理由不外乎土地资源稀缺。但是,从长期看,70年使用权限一到期,土地就收归国有,又可以反复循环利用。就短期而言,如果理性的“梯次消费”能够成为百姓的习惯——人们在购买新房后,能让二手房经由流通市场配置给购买力相对低一层次的消费者,而不是囤积在手里;无论新房旧房都能自住或出租而不是空置,土地的紧缺性可以大大缓解。
季宝红坚信,只要把握得当,在不同时期,政府完全可以从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出发来调节土地供求。“何时放地、放什么地、放多少地,完全看政府调控的艺术。土地的稀缺是相对的。”
是富翁,还是“负翁”
2003年,上海房价平均涨幅超过20%,部分地区上涨了60%。理论上,如果首付20万元购买一套总价为100万元的住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上涨的房价就会带来20万元以上的收益。
但事实上,如果房市看涨,将手中的房子脱手意味着要付出更多才能买到新房;如果房市看跌,最终谁来接盘?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并没有因为房市上涨成为真正的富翁,相反却成了欠钱的“负翁”。
其实,“那只是符号意义上的‘纸上富贵’!”季宝红说,购房人得到的是心理安慰,拆迁户承受的是痛,银行承担的是风险。“拐点”的出现将这些楼市“隐喻”明了化。2003年,上海中资银行新增个人住房贷款高达620多亿元,占当年个人购房总金额的65%。也就是说,老百姓65%的买房钱是银行垫付的。
“纸上富贵”究竟富了谁?是开发商的暴利。综合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近三年来,上海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自有资金逐年下降,2001年为18.84%、2002年为17.53%、2003年为16.94%,但同期其自有资金的利润率却分别达到38.12%、86.36%和74.24%,是同期社会平均利润率的7到16倍。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被当作地方税收的重要增长点来培育。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殷醒民教授提醒:“地方经济过分依赖房地产业,促使房地产过热,实质上也是当届政府在透支后世的利益,寅吃卯粮。这种发展很难持续,十分危险。当年香港、日本的楼灾之害殷殷可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