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在中国资本市场一年的博弈与体验,QFII或多或少地会比未进入前有更多的感悟。日前本报记者就中国股市目前的几大热点问题,特别采访了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师龚方雄博士、瑞银集团投资银行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女士、瑞士信贷银行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董明洁女士,听听他们的真实看法。
宏观调控减慢QFII入市速度
《中国经营报》:您如何看待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QFII的投资策略与信心会不会因此而有所转变?
龚方雄:宏观调控已经让QFII投资者改变了投资策略,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现在的紧缩政策是以行政干预为主,这令很多国外投资者看不懂。因为在国外,只有当杠杆政策无效时,才启动行政干预政策。再加上中国证券市场没有做空机制,因此现阶段,QFII投资者的持仓情况大部分为现金。
袁淑琴:外国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热情并没有减退,但做个别投资决定会更加小心。宏观调控可能对他们入市的速度与信心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政府说“过热”,这时候他们就会观望,等待政府下一步怎么样。宏观调控对公司盈利的影响不是一天可以看出来的,要等到一个季度结束才知道下季度的前景。这在海外市场也是一样的,比如美联储调整利率的话,投资者也会选择观望。
董明洁:中国的宏观调控使我们必须对这些基础商品进行重新评估,降低对原材料的投资比重。但我们对中国大众的消费很有信心,我们相信,中国的消费会软着陆,而投资会硬着陆。由于1993、1994年的宏观调控,曾造成经济大滑坡,因此今年,大多数经济学家也调低了预期,这对国际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正常的市场调整过程。
短期不会投资中小企业板
《中国经营报》:您如何看待6月份刚刚开盘的中小企业板的投资价值?下半年您认为QFII会不会进行投资?
袁淑琴:给市场多一些选择是好的,但是一定要执行得更好。当然,执行得好也不只是监管部门的问题,很多都是市场问题。所以一个市场的成功与否,是看参与者是不是负责任。如果大家都是以长期投资、理性地对待,这个市场一定会成功。
从我们客户基础看他们的投资额都很大,从这个角度看,投资可能性不大。绝对不是说公司质量不好,主要是看规模和流通量,为投资者离场时作考虑。
董明洁:香港创业板也有失败的例子。香港证监会也在逐步提高监管要求,规范制度。我们对新事物不能要求一蹴而就。从长远说,QFII一定会投资中小企业板,但近期不会。因为国际投资者要求有较好的回报,他们更多地投资于回报稳健、效益较好的大企业。
全流通短期利空
《中国经营报》:全流通对QFII投资策略是否会有影响?您觉得现在是解决全流通的最好时机吗?
龚方雄:从长远看,全流通对于QFII投资者应该是一个利好;但短期内,对市场可能是一个利空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全流通的完成让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量会急剧增加,资金供给跟不上需求。因此,我个人建议,实行全流通时,对QFII审批上能更加放松,让更多的QFII资金来帮助中国证券市场解决这一资金供求矛盾。
袁淑琴:这里面有一个时机把握问题,另外最主要就是怎么样做、挑选哪一个股票来做。根据以前的做法,希望挑一个或几个比较好的股票并充分地去咨询股东——流通和非流通的股东,而且这些股票价格是有一个合理的价钱,有此基准会增加成功的把握。我觉得不应该搞得太复杂,应该针对个别股票,多给一些弹性政策与指导。而且也不宜做得过细,因为市场就是市场,不要老加以限制。全流通是一个长期目标,短期内能够增加流通就行了。
董明洁:全流通对资本市场的压力非常大。就目前来说,全流通方案风险较大。比如,上市银行等大企业计划海外融资,就要提前处理不良资产,而后才能考虑全流通问题。
关注金融与短缺行业
《中国经营报》:目前QFII重点关注哪些投资行业与领域?
袁淑琴: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业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经过一年多的投资,境外投资者对中国其他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随着对中国市场理解的逐步加深,金融这样比较复杂的行业正在进入他们的投资视野;第二,近期,中国金融业有很多政策出台,例如银行的改制上市,这引起了国际投资者的浓厚兴趣;第三,国际投资者认为,中国银行改革对中国经济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龚方雄:短期看,QFII投资者已经开始回避被调控的过热行业,但这并不代表将来他们不会投资这些行业。QFII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力等能源行业和交通行业。因为这类行业与过热行业相反,不是过剩而是不够,因此现在是很好的投资机会。(本报实习生郭茹对本文亦有贡献)
外管局:调整并不意味着改变政策
本报记者李博 本报实习生曹莉北京报道 QFII实施一周年之际,记者从国家外汇管理局了解到,有关部门正在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外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需要不断根据有关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而这些调整并不意味着外管局关于QFII制度的政策有所改变。”
QFII目前处于试点阶段
记者发现,从去年底至今年6月底半年多的时间,外管局仅批准3家QFII的投资额度,远远小于此前半年的审批速度,有报道称这是监管部门暂缓推进QFII制度。对此,外管局解释说:“我们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新批QFII投资额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停止批准投资额度。在此期间我们主要在观察市场,并检验QFII制度的实施效果是否与我们当初引进QFII制度的初衷相符。QFII制度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和资本项目可兑换过程中的一个步骤,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需要不断根据有关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而这些调整并不意味着外汇局关于QFII制度的政策有所改变。”
目前已经获得QFII资格的15家境外机构以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为主,其中只有1家资产管理公司,对于这种情况,外管局表示,希望更多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如基金管理公司、养老金管理机构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提出QFII申请,以丰富QFII主体。
对于下一阶段投资额度审批方面的计划,外管局发言人表示,将在适当掌握审批节奏的前提下,在总规模之内,尽量将投资额度核发给以长期投资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同时注意吸引更多的QFII参与到我国证券市场中。实际上,这也意味着单家QFII所批投资额度不会过大。据了解,在已批准的QFII中,有少数QFII获批投资额度较大是由于QFII制度实施之初,在多数境外机构尚处于观望态度时,部分境外机构较早地申请了QFII资格,并积极将资金投资到国内证券市场,因此获得了较高的投资额度。
合理引导QFII入市
“如果我们发现QFII出于对汇率和利率投机目的,长期将资金存放银行而不投资国内证券市场,我们也将采取措施对这类QFII进行限制,直至将其从我国证券市场劝退。”由于QFII的交易报告会定期向外管局送交,所以国家监管部门可以掌握QFII基本的资金去向。
根据托管银行的有关报告,年初时QFII以银行存款形式保留的人民币资金占了较大的比例,最高的时候达到50%左右。这一情况表明,QFII对国内证券市场投资并不活跃,因此,有市场人士质疑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是境外机构积极申请QFII的因素之一。对此,外管局则认为,绝大多数QFII是看好国内证券市场的中长期投资者,从实际情况看,他们也已将大部分资金投资国内证券市场,所以相信大多数QFII并不是怀着投机人民币升值的目的而来。个别QFII在较长时间内银行存款比例过大问题,外管局也较早就给予了关注,并认为这与QFII对国内证券市场尚不熟悉以及QFII建仓需要一段时间过程有关。
通过引导,QFII托管在银行的账户中以银行存款形式保留的人民币资金正在逐步减少,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相应地,投资到证券市场的资金正在逐步增加。
对于QFII制度一年来的实施效果,外管局方面认为,QFII的进入,对于强化理性投资理念、遏制投机风气,提高中资托管银行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代理下单券商的研发能力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此外,QFII制度的实施使得众多境外机构开始关注我国证券市场,从而提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知名度。截止到2004年7月12日,外管局已批准14家 QFII 投资机构。
背景
QFII中国历程
2002年7月18日,周小川在“引进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座谈会”上透露,对于QFII的核心内容将进行讨论。
2002年8月19日,梁定邦透露,证监会已就QFII问题成立研究小组,相关法规已进入起草阶段。
2002年10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官员透露,外管局与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已完成对QFII制度相关规则的制定。
2002年11月4日,证监会、原外经贸部、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外资可以受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之后,市场人士分析,此举即在为QFII推出作准备。
2002年11月7日,证监会、央行联合颁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
2002年12月1日,中国证监会公布QFII申请表,同一天,沪深证交所公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证券交易实施细则》。
2003年5月27日,瑞士银行、野村证券获中国证监会批准,成为首批取得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何为QFII
QFII是“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是一种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制度。本报实习生韩文丽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