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俄罗斯对华输油的管线计划已经全面调整,新线路的诞生标志着原来的安大线与安纳线都被推翻了。”中国社科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俄罗斯欧亚研究所研究员郑羽近日向记者披露,“这个最新的管线路线是从今年春天开始确定的。8月份两国间将进行总理级的会晤,对于管线建设的计划还要磋商。” “新管线的起点已经不再是原来安大线的起点‘东西伯利亚的安加尔什克’,而是向西北方向推移很远,在一个叫做‘下波伊马’的地方,与原来管线在此地的输油终端相接,然后把东西伯利亚现有的小油田都串在一起,包括‘优鲁布切诺油田’、‘托霍穆斯克油田’等。从‘下波伊马’起始,向东北方向走,第一个经过的油田是‘托霍穆斯克’,然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走,经过‘上聂倾斯克’(译音),到‘洽扬京油田’(译音),再到‘奥辽名斯克’(译音),在此转向掉头南下,直达‘腾达’(靠近我国的黑龙江上游),沿着黑龙江东侧,经‘布拉戈维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最后到达出海的港口‘纳霍德卡’。这条线路是俄罗斯联邦政府委托萨哈共和国和俄罗斯国营的管道运输公司联合设计的,”郑羽向记者点数了这条新线路。 据了解,目前中俄之间的石油传送还是靠铁路运输的,每年运量平均是250万~300万吨。以前两国曾经设想把运量提高到1000万吨,但相当困难,因为俄罗斯的轨道是宽轨,与中国不接轨,每次到满洲里都要把火车吊起来换轮子,普通的客运列车都要在此耽搁2~3个小时,更不用说油罐车。所以可以想见,如此麻烦的铁运大大阻碍了石油运输的畅通。 “新线路显然方便多了。但路线计划中大有文章,从‘腾达’往下到‘纳霍德卡’的线路与以前的安大线是重叠的,从‘腾达’向上的所有线路全都改了。俄方发生这种变化就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运输石油的目的了,而是要把整个东西伯利亚现有的所有小油田都联系起来,借石油管线建设把东西伯利亚的石油开发和对整个东西伯利亚的经济激活都结合在一起。同时远离贝加尔湖的聚水地区,解决了潜在的污染威胁。”郑羽向记者分析道,“但新管线的最终确认还要经过俄政府的批准,批准后还要经过各个领域对管线的一系列论证,包括地质条件的勘探、经济上的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论证、资金的筹集、多国的协议和备忘录签署等等。据他们自己讲,恐怕2008年以前都难以动工。对于我们而言,走向中国的管线从哪儿开始,如何走,都还没有明确。这里面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变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线路对俄罗斯有很大好处。” “这次8月份的两国总理会晤时可能就要讨论从靠近黑河的地区还是从‘哈巴罗夫斯克’分出通往中国的管线。这里的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当年设想的2003年竣工、2005年出油,现在来看都是泡影了,中俄石油管线建设的合作被大大推迟了。从现实角度来说,目前两国总理要探讨的主要还是大型石油企业合作和加强石油铁路运输的问题了。”郑羽告诉记者。 近月来,海内外媒体大量报道了关于日本在俄国“西油东送线路计划”上进行“重金游说”等活跃表现,郑羽指出:“因为新线路刚刚出来,不定性较大,日本对于新线路还没有什么动作。但可能未来将由中、日两国共同投资兴建此线,可以采取股份制等模式。另外,现在美国对此也很关注,因为把油从‘纳霍德卡’直接运到太平洋彼岸,既安全又方便。” 中国能否在新的“下-纳线”上获得机会,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