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市场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但最近我国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会对保险业有所影响,尤其是宏观经济调控、通胀率上升以及加息的不确定性是否会直接影响到保险产品的定价?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良温。
《中国经营报》:摩根大通的分析师最近大胆预测: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在今年8至9月份间首次加息,中国像美国一样正处于一个有必要令利率“正常化”的拐点上。如果央行加息,会影响到保险的定价吗?
李良温:我国银行连续9次降息,一次增加利息所得税。一年期人民币储蓄利率已经降到1.98%。保险公司的产品定价也从8.8%、6.5%、5%降到了2.5%。利率的波动一方面使购买保险产品的消费价格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有些人寿保险公司因利率的波动而形成巨额利差损。
利率的波动造成保险产品价格的上升,这使保险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消费选择也发生了变化,因为没人愿意把未来的收益锁定在低利率的产品上。这就会造成一种必然的现象:长期性、固定利率和固定收益率的产品销售减缓,而中短期储蓄性产品、分红型保险产品的需求增长。所以产品开发必须研究利率变化和利率的走势。研究利率变化对产品销售和保险企业长远经营的影响,据此来修订和开发保险产品,调整保险企业的经营策略。
《中国经营报》:为什么分红型产品能够应对利率的波动?
李良温:分红型保险的设计原理是保障+储蓄,就是为抵御利率波动给保险业造成影响而应运而生。它是保证将保险产品经营成果高于预定利率的那部分拿出来与投保人共享,一般投保人与保险公司按7∶3来分享高出预定利率成本的收益,这样,当银行利率调高后,保险公司也将有可能获得更高收益,由于这部分收益是与投保人分享的,就会有效规避投保人因保险收益低于银行固定收益而大量退保。
《中国经营报》:最近几年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变化对保险产品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李良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这几年进行改革后,养老和医疗不再是由国家或企业全部承担,低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为商业性的寿险公司开展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保险产品开发者来说,研究谁需要保险不如研究谁买得起保险。需要保险者不一定买得起保险,我国农民占了70%左右,购买力却不到20%,那些尚未解决温饱的农民尽管很需要保险保障,但是根本没钱购买保险。当然,买得起保险者不一定需要保险,如那些巨富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应付不测。还有一些保险需求并不一定是可承保的保险业务。如病人需要医疗保险、银发老人需要养老保险,这种需求带有必然性,有违保险概率理论,不可承保。
产品开发者应该看到,只有那些有后顾之忧、又无足够经济实力来自我解决这种后顾之忧、但是有购买保险的经济实力者,才是有效的保险需求对象。
总之,产品开发者如果不注意研究相关政策、运用相关政策,就开发不出受保险消费者欢迎的产品来,就开发不出赢利的产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