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随着各项宏观调控措施逐步到位,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正在朝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下半年形势将会怎样?社会各界有哪些政策建议?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本报今日刊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关于《2004年下半年经济走势分析和政策建议》的报告摘要,供读者参考。
——编者
●即使不再采取新的调控措施,下半年经济增长也将呈现回落态势。预计全年投资增长率将达到25%左右,GDP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可能保持在3%—4%。这些指标可以看作比较符合“软着陆”要求的宏观经济运行前景。
●在经济显现回落迹象时,应该适时减少行政性的直接调控方式,更加充分地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间接调控手段,注意培育和保持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
经济增长有望符合“软着陆”要求
当前,加强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政策环境看,预计下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将继续平稳回落。主要理由是:
第一,4月份以后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对政令统一的要求比较严格,调控领域深入到具体的行业和投资、贷款项目,地方政府、银行和企业的自主行为空间缩小。土地和资金等关键生产要素供给增长减慢,各类微观主体对政策环境的预期改变。
第二,部分基础产品的短缺状况正在缓解。去年一度供给偏紧的产品,主要包括钢材、水泥、有色金属等,今年以来供给增长较快,需求增速减缓,市场供求关系正在改变偏紧的趋势。3月份以后,这些产品的市场预期先后发生变化,抛售库存的现象开始增加,价格水平也明显回落。这一变化将继续影响企业对市场前景的预期,抑制各类微观主体扩大生产和增加投资的活动。
第三,货币供应和投资增速减缓对经济增长和物价存在滞后影响,预计在下半年将进一步显现,因此经济增长率会继续趋于回落,物价走势也将趋稳。
第四,住房和汽车销售增速渐趋平稳,对产业升级的拉动有所减弱。
第五,我国开始进入存货投资周期的下行期。存货投资波动是经济短期波动的重要先行指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2001年存货投资(主要包括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和商业企业库存)进入新的波动周期,通常上升期为两年多,接着将进入回落期。2004年上半年应是存货投资周期性波动的波峰,按模型预测,三至四季度存货投资增速会持续回落。
当前,市场需求约束正在加强,已经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还将继续产生效应,而且经济运行的短周期波动因素将进入回落期,因此,即使不再采取新的调控措施,下半年经济增长也将呈现回落态势。综合上述分析和模型预测结果,预计全年投资增长率将达到25%左右,GDP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可能保持在3%—4%(考虑到去年消费价格涨幅仅为1.2%,前些年甚至出现绝对下降,目前的消费价格回升仍是恢复性的,全年即使达到5%,也不能算过高)。这些指标可以看作比较符合“软着陆”要求的宏观经济运行前景。
经济运行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投资规模偏大,信贷增长偏快,部分行业增速偏高,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温度偏热,环境、资源、社会承受的压力偏大,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产业结构剧烈变动导致市场供求出现新的失衡。
新一轮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过程。此次增长起源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房地产、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汽车作为代表消费升级方向的终端产业,与食品、轻纺、家电等传统的终端产业比较,对重化工业和能源运输产业的需求要大得多。
从产业联系的角度看,住房、汽车是终端产业,重化工业是中间产业,能源、运输是基础产业,相互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钢铁、水泥、有色、石化、机械装备等重化工业产生巨大需求,打破终端产业和中间产业原有的供求平衡;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也必然对煤电油运产生巨大需求,并打破中间产业和基础产业之间原有的供求平衡。新一轮产业结构失衡导致新的市场供求缺口,并引起价格上涨,形成利润丰厚的发展空间,刺激相关产业迅猛增长。重化工业、能源运输产业都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加快发展必然导致投资高速增长。原有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剧烈变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很大程度上,这一轮投资高增长是对新出现的市场供求矛盾的适应性调整。同时也要看到,如果缺乏完善的信息环境和政策导向,各类市场主体的适应性调整可能付出过高代价,从而加剧产业结构失衡,导致未来几年出现新的市场供求矛盾,不利于经济平稳增长。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突出反映了原有的产业均衡被打破、新的产业均衡尚未形成的结构性矛盾。
另一方面,体制缺陷导致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最近两年经济迅速升温,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倾向比较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相关的机制和规则不健全,经济活动尤其是投资扩张的成本偏低。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土地开发成本很低。土地通常以协议方式转让,不能通过市场化交易反映真实地价,征地、拆迁补偿规则不健全或不能严肃执行,补偿标准偏低,一些地区甚至以零地价进行招商。
第二,资金使用成本很低。最近三年多来,外贸盈余迅速达到700亿美元,外资流入达到1789亿美元,外汇储备骤增2930亿美元。由于汇率相对固定,中央银行被动买进美元,大量投放基础货币,银行资金供应大幅增加,信贷增长加速,而在经济升温、物价上涨以后,利率却没有变化。
第三,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很低。环保和资源利用方面缺少必要的准入标准和补偿标准,建设项目几乎不计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
经济运行和投资扩张成本低的背后,潜伏着一系列体制缺陷,如政府干预过多,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不稳固,市场机制不健全,价格不能反映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投资风险约束不到位,等等。
我们面临着经济增长空间扩大和经济活动成本偏低的矛盾: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产业升级和剧烈的结构变动,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新的增长内容使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都形成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土地、资金、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使用成本又很低,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不利于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妨害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是结构、体制和增长方式问题,是结构矛盾和体制缺陷的综合反映。
目前宜稳定现行调控政策
针对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结构特征和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需要对经济的过快升温进行适时适度控制,否则严重的结构失衡、粗放的增长方式将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既威胁经济短期增长,也损害中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也应当注意保护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把地方、银行、企业、个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当前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并且采取了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的对象既包括总量指标如投资规模、信贷及其增长速度,也包括在结构方面控制某些行业过快增长,对抑制宏观经济尤其是投资过快升温收到明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到具体行业和投资、贷款项目,缺少必要的弹性,对地方政府、银行、企业自主性经济活动影响较大。在经济显现回落迹象时,应该适时减少行政性的直接调控方式,更加充分地运用经济的和法律的间接调控手段,注意培育和保持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对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我们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一、目前宜稳定现行调控政策,同时密切关注总量指标变化,实施微调。
二、抓紧研究建立利率、汇率、物价之间的关联机制,完善市场调节手段。
三、加快建立土地等重要资源的使用付费机制。
在土地规范整顿阶段,加快制定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土地补偿标准,作为法律文件公布执行。同时抓紧制定与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土地管理的制度性建设。
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抑有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协调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和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政府、企业和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意识。
当务之急首先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缩小投资审批范围,将大部分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明确投资风险责任,以加强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市场引导投资的作用;同时,应当把政府的投资范围严格限制在公共产品领域,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项目法人约束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再者,需要规范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让企业按市场导向自主调整资产结构和投资方向。此外,还应推进银行体制改革和利率市场化,健全独立审贷制度和风险内控制度,加强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六、继续努力扩大居民消费。
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鼓励消费增长。逐步调整投资消费比例关系,一方面,提高消费率,改善消费结构;另一方面,提高投资效率,保持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相协调,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课题负责人:谢伏瞻、刘世锦;报告执笔人:谢伏瞻、卢中原、张立群;报告吸收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集体讨论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