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例基金违规申购新股事件发生3年后,新成立的巨田基础行业基金再次成为被市场指责的对象。6月21日,有关媒体将巨田基金连续违规申购5家中小企业板新股一事曝光后,证监会第二日便发出《关于严格执行基金参与新股发行申购等有关投资规定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自查。 然而,将近1个月过去,除了巨田基金的苍白道歉外,我们不但没有听到证监会对其的处罚措施,更没有看到其余的基金公司自查或是被监管层查出问题的报道。难道违规的仅仅是巨田一家公司? 在最近一期的《证券市场周刊》关于“基金违规申购链”的文章中,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是:在今年先后发行的77只新股中,有25只证券投资基金通过一级市场申购,成功获配其中40只新股,总计获配94次,其中,超额申购倍数超过1倍的有68次。基金银丰从今年3至5月间,已连续获配20只新股,对马应龙、四创电子、华胜天成、东方宝龙等4家公司的超额申购均超过10倍。 以上的结论还只是不完全的统计,因为基金参与申购新股的数量不公开披露,所以以上结论的信息来源仅是从新股的上市公告书披露的前十大股东资料处得来。而巨田基金也是因为频繁出现在新发行的5只新股的前十名股东名录,才被媒体发现其违规申购行为。 在《证券市场周刊》关于基金申购新股违规调查中发现,今年以来涉嫌违规的基金数量有12只,这些基金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是,除基金银丰、海富通精选、德盛稳健外,都是在去年年底以来成立不久的新基金,大多数还都刚放开申购不久;此外,合资基金的涉嫌违规比例则高达50%,包括招商股票、海富通精选、德盛稳健、宝康消费品等,都是合资基金公司旗下的“招牌基金”。 基金违规申购新股的事情最早发生在2001年,当年12月深高速增发A股,47家基金集体犯规,超额申购引发证监会怒斥。随后3个月,又发生基金泰和利用信用申购“青啤事件”。 基金违规申购新股的背后无疑是超额利益的追逐。根据媒体统计,假设基金在新股上市的当天,将手中中签的新股全部抛出,以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6只涉嫌违规的基金当中,平均每只基金分得572.53万元收益。如果以其今年3月份末的基金份额计算,平均拉升其净值0.0022元,最多的至0.005元,如基金银丰,最少的是巨田基础行业基金,拉升其净值0.0012元。 但一个更加令人不解的现象是,为何在面临着交易所、托管行和证监会的层层监管之下,基金公司超额申购事件还屡禁不止?并且,每次违规申购都是由媒体先曝光出来?掌握了详尽的基金申购资料的各级监管者为何不能事先发现并且制止? 如果说基金们屡禁不止的超额申购新股是缘于对利益的贪婪,那么,监管层一再失察又是因为什么? 更重要的是,那些无法通过公开资料所获知的违规基金还有多少? 在证券市场频频出现的丑闻中,往往都是先由媒体披露,然后是监管层或者司法介入。不论是银广夏、亿安科技、还是近期的江苏琼花或者巨田基金。在证监会不断以书面形式向媒体的监督作用进行感谢的同时,我们是否能够反问掌握了大量详细数据的监管层对于其监管责任是否尽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