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审计署官员建言审计体制改革:应设立最高审计院
掀起“审计风暴”的李金华成为舆论关注和百姓瞩目的焦点,他的人身安全也引起了人们的忧虑。正如一位退休女士说的那样:揭开了这么多的黑幕,日子肯定不好过。在一项民意调查中,76%的公众表示了自己对审计长的担心,认为“有人可能会打击报复”(见7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公众的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李金华抛出的审计报告,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把自己推到了反腐前线的风口浪尖,必然要遭到一些因为审计而东窗事发的腐败分子们的记恨。然而,在我看来,公众的担心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李金华纵然成为“出头之鸟”,然而他却未必是“众矢之的”。我想,还没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这样一个深俘民意的官员痛下毒手——除非这个腐败分子已经丧心病狂到了要鱼死网破的地步。
因此,对李金华的人身安全大可不必忧虑。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审计工作做得越好,他就越安全。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民众会产生这种担忧呢?这种担忧显然并非平白无故。在我看来,这种担忧有着其深刻的制度根源;而产生这种担忧的制度根源才真正值得担忧。
这种制度根源何在呢?就在于审计制度的刚刚建立以及整个监督体制的尚待完善。说实话,李金华目前所进行的审计工作,都不过是审计长的份内职责,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按他的说法,他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看门狗嘛,当然就要站在门口看家护院。审计出几个硕鼠蛀虫,不过是其本职工作。纳税人甚至还有理由期望他做得更好,拽出更多的贪官。但是鉴于审计制度的刚刚建立,其他监督环节并不到位,李金华的忠于职守就显出了孤军奋战的英勇,甚至有些唐吉可德式的悲壮。
人们的担忧正是基于这样的制度环境。试想:如果审计制度不是起步之初,而是步入了正轨已臻完善,人们还有这样的担忧吗?这个时候,审计报告列出的问题都不过是审计人员照章办事的结果,李金华任审计长是这样,张金华任审计长也是这样。某个贪官劣迹败露,乃是因为他倒在刚性的制度面前,而不是倒在某任审计长的铁碗之下。他当然也就只能自认倒霉,而无法怨恨审计长太“刚正不阿”“不给面子”。尽职尽责的审计长也无须担心人身安全,反而玩忽职守倒需要担心自己的“乌纱帽”。
但是,现实的制度环境远远不是这样。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审计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个人色彩太浓。不得不说,审计署的工作风格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李金华”的烙印。现在我们一提到审计,一提到国家财政的“看门狗”,必然想到的是“李金华”的形象,反之亦然。不敢想象:如果换一个人,是否还有这样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六亲不认的耿直个性?正是在这个层面上,败露的腐败分子将对李金华产生仇恨,人们的担忧也由此而起。不得不说,这种担忧是一种悲哀,因为它反应了我们包括审计制度在内的监督制度的乏力。实际上,这才真正值得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