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比如杜邦的“特富龙事件”。 在企业界,杜邦是极为罕见的成功典范。用它们自己的话说,这是一家200多年来,在同一个城市,用着同一个名字,秉承同一种价值观的企业。 在生产火药起家的杜邦202年发展历史中,最值得称道的始终有安全和环保。此次,对于美国环保署指控,杜邦也表现得理直气壮。杜邦公司总裁贺利得强调,环保署的指控并非针对杜邦产品的安全性,而是环保署与杜邦在行政报告的程序问题上存在争议。杜邦的产品是安全的,就连环保署自己都已经做出过结论,其他一些美国相关机构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杜邦表示,如果环保署最终裁定杜邦违规,公司将向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提出上诉。 善意地想,杜邦的辩解可能真是有道理的。那么,这事应当不至有多严重,又何以至于在中国引起这般轩然大波? 综合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特富龙事件”的信息发现,杜邦方面和媒体始终走在两条平行线上: 杜邦一方面强调环保署针对的是“程序”而不是“产品”,另一方面说明全氟辛酸铵只是生产不粘锅涂层(特富龙)的一种助剂,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全氟辛酸铵已经得以分解,不复存在于不粘涂层中了;而媒体和公众大多依据全氟辛酸铵的危害性追问“不粘锅对人体有无危害”和“如何避免危害”。 因为杜邦的知名度和特富龙在业界的影响力,所以事件引起的关注度已经超出杜邦公司的预料;因为杜邦和媒体走的是两条线路,所以事情究竟什么时候得以收场也说不好。 有评论认为,中国消费者对这件事情的反应缺乏应有的理性和冷静,杜邦(中国)公司有关人士也不能理解,为何美国环保署的信息面向全球,而只有中国市场反响如此强烈。 评论者有发表意见的自由,而杜邦似乎只有自我反省的权利。因为更大程度上,市场只相信现实存在而不是理论假设。既然杜邦不能改变消费者,能做的只有适应,从而主动地让两条线相交。 如果杜邦方面的一切理由属实,那么它剩下的问题则是反应迟缓,或者说缺乏与中国市场沟通意识和技巧。 事实上,在美国环保署指责杜邦的当天(7月8日),杜邦公司总部就已经做出回应,但这一回应直到4天以后的12日,才出现在杜邦(中国)公司的网站上。当然,回应并非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再者,公司网站的影响力能有多大呢? 7月15日,杜邦(中国)公司有关管理者就此事在网上接受采访时,各种平面媒体的报道已经铺天盖地,全国各地的不粘锅市场也已经乱成一团。 到7月20日杜邦公司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事情已经过去了12天。即便在发布会上杜邦能释清所有技术问题,特富龙也未必不会在消费者心中留下阴影;即便特富龙的阴影逐步消散,杜邦公司也未必不再遭人品评和非议。 想起4年前的PPA事件: 2000年11月16日,接到天津市卫生局暂停销售康泰克通知后,中美史克第一反应就是,以最快速度和各界尤其是媒体沟通,以防止事态恶性扩散。时任中美史克总经理杨伟强说,阻止谣言传播最好的方法就是坦白地告诉人们究竟是怎么回事。接到通知当天是星期四,到20日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其间只有不到两个工作日。 巧的是,特富龙事件也是发生在周四,对比两个公司反应速度,问题自然就出来了。 杜邦反应迟缓的深层次原因大概又可以归结到本土化上,熟悉杜邦作风的人可能会认同这一判断。 无论全氟辛酸铵是否存在于不粘锅涂层,专家及杜邦公司都建议消费者不要烧干锅。同样,遇到公关危机时,公司首先应当想到的是和消费者及时、深入沟通,防止任何一方长时间“干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