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传出消息称,“管理层可能会出资600亿至1000亿元对已经出现问题的大券商进行‘救助’。”此消息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券商自然盼望以此方式来缓解经营危机;投资者则希望股市能间接引来新资金。 可值得大家冷静思考的是,巨额注资究竟能否破解券商困局? 今年上半年,券商的日子并没有因为一段局部牛市行情而改善。中信证券是国内第一家首发上市的证券公司,以4.135亿元高居证券公司2003年利润总额排行榜首位,今年上半年的承销额又高居榜首。即便这样一个行业中的佼佼者,也难逃业绩预警的命运。该公司上周公告称,由于今年4月份以来,证券市场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价证券价格大幅下降,对公司证券自营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公司计提的自营证券跌价准备大幅度上升。200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实现数预计下降将超过50%。中信证券2003年中期的净利润为15557.71亿元,2003年末期为36548.93亿元。据该预警公告推算,若下半年股市难有大的起色,中信证券年报也可能非常糟糕。 与此同时,券商危机事件“此起彼伏”。德恒证券陷入“逼债风潮”,重庆港九、天山股份、湘火炬等上市公司纷纷采取“逼债”行动。券商危机不断发生在日常经营中:一是委托理财。交大科技于上月初公布其委托中富证券进行国债投资的5000万元被用来购买股票并一下子缩水近70%后,南方汇通也发布公告宣布自己成为中富证券委托理财最新的受害者,涉及的资金达3000万元,缩水的幅度是接近50%。二是余额包销。继桂柳工65.64%的配股份额无人认购之后,6月28日刊登的山推股份公告显示,海通证券因包销其4841.57万股配股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而89%的余额包销比例也一举刷新了2003年以来的新高。另外,济南钢铁发行时就套牢了承销商,南方证券因被迫承销而持有公司671.45万股,并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委托理财和发行承销本来是券商的主要盈利来源,但近年来已变成较大的“出血点”。对不少券商来说,委托理财和发行承销业务是“越做越错”、“越亏越大”。 券商各项业务不振的根本原因是二级市场长期萎靡不振。沪深股市从2001年见高2240多点开始调整,券商于第二年便陷入整体亏损,各项业务不断创下历史低点。数据显示,今年5月,券商在经纪和承销业务上的收入为12.67亿元,较4月的34.34亿元减少了63.1%,距离2月创下的45.48亿元的收入更是下降了32.81亿元。一跌再跌的二级市场,必然使券商从自营业务到委托理财“全线被套”,经纪业务量萎缩,投行业务大量减少,并出现承销被套等牛市中不可能出现的风险。各大券商为此已主动调整,收缩经营“战线”,裁减员工及减薪。但这些压缩成本的主动行为,都不足以摆脱由二级市场低迷带来的被动。因而,认清券商危机的根本原因,就使人不禁怀疑巨额注资能否破解券商困局?巨额注资不会改变二级市场局面,同样也难以彻底挽救券商。 海通证券董事长王开国认为,国内证券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行业龙头,而目前正是推动证券行业整合的最佳时机。事实确实如此,券商行业的整合步伐明显滞后。若考虑到国内券商同时还背负着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即便出现一至二年的牛市行情,也未必能使券商整体脱困。注资必须考虑投资回报率,依目前券商的盈利能力,又如何给几百亿注资带来回报呢?所以说,券商行业应该整合在前,注资在后。若单纯从“输血”目的出发,注入几百亿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通过行业“洗牌”方式进行整合,可以提高券商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并将质量欠佳的券商“淘汰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