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支持。在各家媒体对审计署的密集报道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要求为国家审计署升格的呼声,现在非常高。7月20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就这个问题进行了集中报道,并援引国家审计署一位高级官员的文章,提出了尽快为审计署升格的观点———“改革现行行政型模式为立法型模式的审计体制,设立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相平行的审计院(即一府三院制)。审计院直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把审计署提升为审计院,和国务院、高法、高检平行,建立一府三院制———这个建议听起来非常新颖,但是未必能禁得起推敲。根据国情我提出四点疑问:一是改为一府三院,是涉及到国家政体、国体的重大宪政制度问题,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能否承受这样大动作的改革?二是一府三院能否真的优于一府两院,委员长领导下的审计院能否比总理领导下的审计署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改为审计院后,审计工作脱离国务院直接由全国人大领导,其威信、地位、工作力度是否真的可以空前提高?四是现行的中国审计制度的差距,是制度设计上的差距,还是自身工作能力上的差距?
上述所提的第一点,涉及当代中国的宪政制度,应属于重大的理论问题,限于篇幅在此不做过多探讨。只提醒大家注意:这个问题要在理论上说清楚,尚且不容易,实际操作起来会面临更大的阻力。所以,现在提出一府三院制作为审计署升格的模式,选择的时机和理论上的准备都不是很成熟。
其他所述三点,关系到对现行国家审计制度的评价,为了很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必须厘清一个误区:根据国家宪法和审计法,目前的国家审计署是归国务院总理直接领导的一个独立机构,直接对总理负责,其他副总理和各部委首长无权插手审计工作———在现阶段,这是一个最理想的模式!自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审计报告以来,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用两个“空前”来概括,一是获得了社会舆论空前的支持;二是被审计曝光的各权力机构对审计署给予了空前的政治压力,甚至抬出“国家利益”之类的言论给审计署施压。这种情况下,将审计署升格为审计院,便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抗御压力、排除干扰的最有效方式。其实,这种升格理论依靠并迷信于行政级别的高低,希望借此来解决矛盾,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观念。目前,叠加在审计署头上的各种压力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足为奇,没有压力的审计只能说明它没有对人民尽到责任。同时也要理解,被曝光的单位和部门也有权通过合法途径为自己申辩———即便是站在被告席上的“蛀虫”,谁也不能剥夺他的辩护权。
现在一种不正确的观念是,审计署应该成为反腐败的重要部门。这样的认识并没有真正理解审计工作的性质。审计的对象只能是财务数字,其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国家财务搞清楚。公开审计报告后,对有关部门进行谴责批判,是舆论的事情;根据审计报告提供的腐败线索深入追查,是纪检和司法机关的工作,这原本就应该是各负其责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欠缺的是真正的“审计公开”,而不是反腐败的“审计战士”。
在国外,审计署通常隶属于立法机构,对议会负责(但没有一府三院的说法),审计经费也直接由议会拨款。借鉴这个做法,将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人大机关,直接对人民负责,减少干扰,独立工作,当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的权力也需相应加强。在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好以前,就把审计机关升格收编,其结果很可能不是对国家审计工作的加强,而是削弱。
审计署留在国务院,是现阶段最理想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