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奉节的一些地方,解放前曾种植鸦片,如今死灰复燃,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当地罂粟种植面积已发展到以千亩计,产值达数亿元,形成了一条产供销循环的产业链。奉节三角坝周边地区甚至有“小金三角”之称。
除了奉节,周边的巫山、开县、巫溪县等也有罂粟种植。
数年来,尽管当地政府加大了对种植罂粟的打击力度,但是奉节的“罂粟经济”还是发展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难道“罂粟经济”查不请、打不绝吗?当然不是。如果对此现象进行剖析就会发现,机制上的疏漏是导致“罂粟经济”泛滥的重要原因。
对农民而言,种植罂粟风险大,为什么明知犯罪还要铤而走险?在报道中,我们看到,这些农民一般地处偏远,收入低微。农民种一亩庄稼仅收入几百元,不足以养家糊口,而将农田租出去种罂粟,一亩能收入千余元,单就经济利益考虑,这是他们不得已采取的下策。还有许多农民是在扬言有“保护伞”
的组织种植老板的威逼利诱下,在没有安全感的情况下害怕老板报复而就范。农民们不仅受到“老板”们威逼,有时还会遭到坑害,他们本身就是罂粟经济的受害者。
总的说来,大多数农民是愿意遵守法律的,如果农民的收入能够通过合法途径得到增加,如果农民的人身安全有足够的保障,也许他们将不会与种植老板“合谋”。因此,如何通过合法手段增加农民收入,应成为当地政府消灭“罂粟经济”的首要任务。
由于“罂粟经济”的产业链至今并未被有关部门完整掌握和有效摧毁,导致铲除罂粟种植的工作只是治标不治本。种植罂粟只不过是“罂粟经济”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其上游产业的种子提供、土地供应,下游产业的罂粟销售、毒品加工等环节如果没有被彻底切断,势必会形成对罂粟种植的强烈需求。因此,应根据罂粟经济的产业链来制定全面治理的对策,不能仅仅把种植罂粟的农民作为惩治的重点。
此外,根据罂粟种植发展的趋势,当地应该成立专门的执法队伍。而事实是,本来奉节县2001年曾经成立了禁毒大队,该大队2003年被重庆市禁毒委员会评为“禁种铲毒先进单位和禁毒重点地区专项整治先进单位”。但在今年3月,正值鸦片收割之际,禁毒大队却被分解,禁毒刑警不得不承担别的刑事侦破任务,无法系统地开展禁毒工作。建立和扩大专业禁毒队伍,增加禁毒经费,也是当地政府必须重视的。
毒品犯罪形势严峻,禁毒斗争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指望运动式的严打来铲除“罂粟经济”这个毒瘤,而必须立足农村基层建设的加强、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高效禁毒队伍的建设,才能全面斩断“罂粟经济”的产业链。
□本报特约评论员黄震(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