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素有“汽车大省”之称,其之所以能成为“汽车大省”,一是东风在鄂;二是为了与东风的生产配套,发展了一大批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然而,在日前由湖北省商务厅、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机械汽车行业投资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湖北省汽车行业投资和利用外资暨扩大与整车制造商配套合作座谈会”上,却传出一个重要信息:该省汽配产业的发展已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告别“扶贫时代”。 巨大的机遇≠理所当然的“属有” 据了解,此次座谈会是贯彻湖北省机械汽车行业新型工业化规划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继去年初湖北省政府与东风公司在十堰联合召开的“湖北汽车零部件发展战略暨扩大与东风公司合作高层研讨会”的延伸和具体化。会上,重点由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经营规划部部长雷平、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采购总部长李京桥、神龙汽车有限公司采购部部长周哲民、东风本田汽车(武汉)有限公司采购配套部负责人王彪、武汉中誉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祥、韩国大宇公司总经理金在燮等介绍了本公司的品牌战略及对汽车零部件生产配套的总额、标准和要求等方面的情况。 上述人士在发言中一致认为,近几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也随之快速增长。在这一点上,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表现尤为突出。据了解,去年,东风汽车与日产汽车的全面战略性合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按照目前的规划,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到2006年汽车年销售量将达到55万辆,年销售收入将达800亿元人民币。按目前整车直接拉动汽配产业1:0.4的比例测算,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每年直接产生的汽配市场份额就达320亿元以上,加之东风公司与法国PSA集团合作,东风本田进入湖北,浙江中誉武汉汽车产业园的设立等,整个湖北汽配市场份额将达400亿元以上。 然而,各厂家负责汽车零部件采购的负责人在发言中也一致强调,巨大的汽配“大蛋糕”,并不等于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理所当然的“属有”,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时代变了。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一切均是公开、公平、公正竞争,地方保护主义不但成为“过街老鼠”,而且也无济于事。汽车零部件作为一个关联度紧密、高科技的产物,必然要在合作竞争中提升和发展。 二是汽车厂家的要求高了。雷平在发言中指出,整车厂为了“做大做强、优先做强”,它没有“扶贫”的义务。目前,世界汽车零部件发展主要趋势和特点是:整车企业在兼并重组的推动下,零部件企业亦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走向专业化、集团化发展道路;零部件技术向模块化、系统化发展,要求零部件企业不断培育自主研发能力和系统供货能力;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的关系发生新的变化,零部件企业开始分担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工作,并超前于整车的发展。 三是汽车零部件采购的标准不同了。各厂家零部件采购的负责人在发言中一再强调:今后对零部件的采购一律实行“面向全球”的采购标准。这即是说:没有地域之分,没有情面可讲,谁的零部件质量最好、价格最优惠、服务最到位、市场信誉最好,就采购谁的。这就要求有关汽配厂家不但产品要符合其高标准,而且要千方百计打入其“模块化”、“宝塔式”的供货链。 四是需要双方同担风险、承受压力。就压力来说,目前整车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按照入世的“游戏规则”,5年内国家所实施的关税保护政策将全部取消,国产车的价格将与进口车“拉平”,并要与国外多个著名品牌进行竞争。2、原材料的涨价。以钢材为例,原为1000元/吨左右,现为3000元/吨左右。而作为汽配生产厂家,他们的压力也有两个方面:1、生产厂家的不断压价。为了维持协作,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大多只好“忍气吞声”。2、也面临着钢材等原材料涨价的压力。在这种双方都具有压力的情况下,与会者在讨论中提出:整车厂和汽配生产厂家必须相互理解,同担风险,共存共荣,各自把好自己的阵地;一切都按市场规则办事,在市场的竞争中实现“双赢”和“多赢”。 汽配企业面临重新“洗牌” 在座谈中,有关专家一致认为,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的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问题的核心是: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是否有能力“跟进”东风?是否有本领抓住属于自己的一份汽配“蛋糕”? 据了解,该省汽车零部件产业是上世纪60年代底,随着东风公司的投建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形成了从十堰、襄樊到武汉沿汉江和宜昌、荆州到黄石沿长江依次展开的两条汽车零部件密集带,全省大大小小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约700家。其主要零部件生产配套能力超过50万辆份。在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60种关键零部件中,除电喷、ABS、安全气囊等少数产品外,均有批量生产能力。 然而,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就在这次座谈会上,李京桥、周哲民、王彪、刘祥等在发言中都从不同角度谈了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其一,市场意识不够。目前,该省仍有一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负责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惯了,以为市场机遇不仅属于自己,而且部分产品的“属权”也是自己的。误把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的共享性机遇当成是自己独享性机遇。因而,主动出击,进入新东风“全球采购”的配套体系,寻找本企业“新位置”的积极性不高,以致“家门口的金子却让别人捡跑了”。 其二,体制不顺,机制难活。据了解,在湖北现有的291家规模以上的汽配企业中,仍有半数以上属“国有”,“一股独大”的现状未能得到根本的改变,国有企业吃“大锅饭”之类弊端未能根除。如:湖北某汽车集团,是该省优势汽车零部件企业组成的一支大型“舰队”,拥有控股生产工业企业14家,曾被国家经贸委确认为全国1000家优势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之一。但其在市场竞争中却亏损数额较大。其下属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项目、市场开发前景等方面都很不错,有外商和银行看中,愿意出资购买或贷款;但因其是属于某大集团的,大集团亏损,也就累及了下属企业,使之贷款不成,重组不能,“上下”都动弹不得,整个集团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其三,“散、弱、小”的痼疾未能铲除。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近些年通过改制和重组面貌有所改观,但规模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仍有291家。就在这些“规模以上”的企业中,湖北省统计局的一份资料显示,该省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汽配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比全省企业的平均资产还要低一成,资产在10亿元以上的仅有1家,在5亿—10亿元之间有5家,在1—4亿元之间的有39家,而浙江万向集团一家的资产规模就超过了60亿元。同时,这份资料还显示,全省685家汽配法人企业,从业人员12.85万人,每个企业仅188人,规模偏小。其中,50人以下企业占总数51.9%,50人至100人的企业数占31.1%。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64.7%,5000万元以上的仅占8.1%。 其四,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大多处于“低水平”状态。据了解,该省291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其年销售总额比排名世界第100位的卓越公司还相差近30亿美元;70%以上零部件企业仍处于为中吨位卡车生产配套的水平,轿车配套只占30%左右;企业年均研发经费仅占同期销售收入的0.4%,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6%的水平;缺乏全国性的名牌产品,跻身省内名牌产品的也只是两个零部件产品;若干家企业围绕同一整车系列、生产同一类零部件产品;零部件产品外向度低,出口交货值不到产值的1%。同时,因多年来投资不足,大多数汽车零部件企业处于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工艺陈旧、资金紧缺的“低水平”运转状态。 鉴于上述状况,湖北省机械汽车行业投资促进中心主任李志新指出,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湖北由“汽车大省”向“汽车强省”的跨越,已成为全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正面临着重新“洗牌”、优胜劣汰的“生死”考验。 国内外强势企业抢占制高点 在座谈中,有关领导和专家认为,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性的发展时期,还有一点不可忽视:这就是在湖北汽配企业还处于“大梦方酣”或“大梦方醒”的时刻,已有国内外相当一批强势汽车零部件企业,乘虚而入,抢占了湖北汽车零部件制造的制高点。 李志新说,从开拓市场、与整车制造商配套来讲,东风公司地处湖北,应当说湖北的汽车零部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前年的统计,与东风汽车公司配套的厂家有340多家,其中,湖北省占一半之多,但东风公司每年的配套量是120个亿(含原材料),湖北省只占1/4左右,而且还包括武钢和东风轮胎厂的10个亿,实际零部件配套只有20个亿,这说明湖北的汽车零部件产品配套布局零散,规模不大且附加值低。从与外省整车企业的配套来看,与上汽、一汽配套,无论是按厂家算还是按产品的产值算湖北都排在浙江、辽宁、江苏、上海之后。而据目前了解,上海已对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了重组;大连正着手建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广州提出要抓住风神阳光,把花都建成华南地区汽车零部件生产的重要基地;沈阳计划投入200亿建设一个国际汽车城;吉林决心把自己建成能够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这些都对湖北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据了解,东风、日产联姻后,原与日产配套的汽配企业已大举移师中国,参与320多亿元大蛋糕的竞争。日产已将十堰、襄樊等地供应商纳入其全球采购系统,日产零配件配套企业也对新东风公司的汽配份额虎视眈眈。另一方面,日产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也强迫在日的原汽配企业必须“伴嫁”到中国,否则将不再采购其配件产品。早在前年召开的武博会上,就有50多家日产的供应商来汉寻找合作伙伴。而且,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人事安排上,日方占据了总经理、采购部长、财务部长这些关键职位。按国际上合资汽车企业的通用经营模式,在合资前几年,日方将大规模地采用日产厂家的配件,这有利于日产迅速收回合资成本,保证整车质量。因此,合资将使湖北省汽配产业面临着最为严峻、最为残酷的挑战,它使该省汽配产业的国际化大竞争提前到来,也使湖北成为全国汽配产业竞争最激烈的中心。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近几年来,以江浙等省市为代表的华东地区的汽配产业快速发展,其产品价廉物美、科技含量高,极大地冲击了湖北在东汽的配套份额,使湖北大多数汽配产品被沦为配角,占比逐年下滑。湖北省原来所占份额的绝大多数被华东地区汽配企业所挤占。 如此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如此严峻的挑战。那么,必须告别“扶贫时代”的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究竟何去何从?人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