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这座象牙塔里一度流行着“高分低能”的说法。想不到,证券市场上刚拔出的“琼花事件”这个箩卜,也带出了保荐人高分低能的泥! 众所周知,保荐人制度是中国证监会深化发行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意义深远。然而“琼花事件”导致闽发证券的张睿和吴雪明两位琼花保荐人,被中国证监会开出了保荐人制度开张以来的首份“罚单”。接着,九发股份配股保荐人上海证券的陈永阳、杨虎,也首次接受了中国证监会对保荐人的监管谈话提醒。这些问题的暴露,从一个侧面直戳高分低能这个保荐人软肋。 今年4月,众券商614名通过了保荐人资格考试,其中609名被注册为保荐人。名落孙山的5人中,有2人是因注册登记文件未提交完毕,另外3人是不符合投行从业相关规定的。也就是说,通过笔试的投行人员被注册登记为保荐人的概率为99.19%。一“笔”基本就过关。因此,在这样一种游戏规则面前,那些年纪轻、学历高,经验少的参试者通过的把握就大多了。实际情况也基本如此。这多多少少引来了许多“老投行”们的抱怨声和叫苦声:正在从事的投行业务怎么办?年轻的投行人知识关过了,实战关能过吗?纯理论考试也能考察个人诚信关吗? 不承想,这种抱怨在琼花和九发事件中不幸变成了现实。不幸的现实必有不幸的市场。特别是在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的江苏琼花,上市仅11个交易日,就暴出了对重大“委托理财”瞒而不报的不诚信丑闻,致使江苏琼花在二级市场上的股价连连暴跌。它不仅连累了未满月的中小企业板,也重创了许多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好在管理层的监管措施及责任追究机制的迅速到位与跟进,又使大家重新看到了保荐人制度那张威严的脸。但是,不管怎么说,保荐人制度尚有不少亟需完善的地方。至少高分低能的现象说明,目前的保荐人远不是一支素质高而且经验丰富的执业群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