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社会上各个家庭的经济收入逐渐拉开距离,与此相对应的是,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同,高校校园中的学生也形成了占少数的富裕生和贫困生以及广大的中间层学生三个层次,他们在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中都有不同的要求,不仅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也使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有了一定的限制。
象牙塔里正在形成"纺锤性"社会
兰州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小叶说,按照学生的经济能力,高校学生中明显地有三层人群:一是富裕型学生,二是贫困生,三是广大的中间层学生。兰州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数对此表示认同,在这三个阶层中,中间层占大多数,而贫困生和富裕生相对来说都是少数人,象牙塔内形成了一个"纺锤型"社会。兰州交通大学信息与电器工程学院大二学生黄坤说,仅以他所在的班为例,全班有50个学生,从平时的日常消费中能够明显感觉到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有五六个,贫困生有十个左右,其他的学生就属于中间层。兰州交通大学学生高誉戈说,他接触到的同学中间有每个月的生活费达到三四千元的,也有每个月不到一百块钱的,差距相当悬殊。
学校的教育只是一种“经历”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同阶层同学之间生活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不一样,黄坤说,他们宿舍有4个学生,有两个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好,"他们自己买了电脑,平时经常上网、打游戏,到了周末就和女朋友出去逛街、购物、吃东西,生活和其他很多学生完全不一样。高誉戈说,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平时消费的时候可以说是挥金如土,从着装到日常生活用品基本上都是名牌,而一些贫困生连吃饭都只能是咸菜馒头。"
记者在采访中间了解到,对富裕生来说,学校的教育只是一种"经历",他们可以好好学习,也可以做其他事情,他们不用为毕业以后的生活发愁。兰州大学学生小罗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告诉记者上大学之前从来都没有坐过公交车,上下学都是父亲的车接送,他说自己在学校期间从来没有好好学习过专业课,也不用考虑过将来就业的问题,"家里会把一切安排好的",毕业以后很多学生可以在家庭的支持下出国或找到很好的工作。
而一些特困生则由于生活费、学费等问题担负着很大的压力,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小牛说,他在学校期间所有的生活费都靠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赚取,学习和打工几乎占去了他大部分时间,与一些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同学相比,自己活得一点也不轻松,只能先努力地把学上完。小牛说,为了省下住宿费,他向学校申请,搬到学院一个废弃了的实验室里住,记者看到,这个"宿舍"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两张床,没有暖气,条件相当艰苦,小牛说,住在这里每年可以少交1000元左右的住宿费。
中间阶层的学生则比较稳定,上课、上自习、应付考试、考研,按步就班,兰州大学中文系学生张小健说;"上学期间的各种费用家里还是可以支付的起,但在学校的各种花费还是要尽量节俭。我们虽然不用为了生活费和学费发愁,但毕业求职则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又不能再向家里伸手要钱,我们在大学期间做的所有事情也都为了求职。"
阶层化给高校教育带来诸多难题
经济条件不同、爱好不同使各阶层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受到了影响。很多学生反映说,不同阶层之间,尤其是富裕生和贫困生之间在平时的交往中也有很大的隔阂。"这种隔阂是非常自然地产生的"。兰州商学院学生王涛说,虽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并没有不愿意和贫困生交往的想法,但由于平时生活习惯的不同、做的事情不同,彼此之间会自然地发生疏远,王涛说:"比如大家每人凑10块钱到外面去吃饭,这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来说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贫困生来说却绝对是一种压力,一两次以后,他就不愿意再去了。这样就会慢慢地拉开距离。同学之间很多都是经济条件差不多的才能正常交往。"兰州交大学生黄坤说,这种情况慢慢地把三个阶层固定下来,彼此之间的交往只能是很泛。
这种隔阂是非常自然地产生的
不同阶层的学生对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要求也会不同,给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在兰州商学院记者了解到,由于收费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待遇的学生宿舍就是一个争论的焦点。记者了解到,学校有1100元的四人间,有800元的6人间。一些老师和同学认为,学生由于支付能力的不同,对学校住宿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学校根据不同的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学生则认为,这样实际是人为地加大了学生之间的隔阂,给贫困生加大了心理上的压力,记者在该校采访到一位学生,她就选择了800块钱的6人间,"4人间的当然比较好,人又少又安静,但每年多掏300多块钱,基本上是我一个多月的生活费,我想来想去,还是选择了6人间"。该校学生小王说,这种住宿方式实际上是人为地给学生划分了等级,住什么样的宿舍有时候就成了经济能力的象征,其中也不乏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不被别人小看而选择实际上自己支付比较困难的4人间。
难题还表现在日常学习和组织工作上,兰州大学计算机老师陈晓锋说,很多偏远山区来的学生连电脑都没有见过,但另一些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情况较好,有自己的私人电脑,对于学校开设的基础性计算机课程不屑一顾,经常缺课,这两类学生根本没法在一起上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和一些中间层的大学生只是一味地埋头读书本知识,尽管一些学生有自己的爱好,但也难以得到发挥,他们很少参加集体性的问题活动,在校园中扮演一个不被人注意的角色。西北师大团委书记王文升说,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差,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挑战。
不同阶层学生之间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敌视心理
由于学分制的实行,目前"班"的单位在高校已经逐渐失去了凝聚力,加上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不同要求,现在组织集体活动非常困难。兰州商学院学生干部王涛说,班上周末的时候经常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每到这个时候组织者总是会感到十分为难,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要求班上组织大家到郊外去游玩、烧烤、或者大家凑份子去撮一顿,而贫困生则对这类活动没有一点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往往要求班上组织一场篮球赛之类不用花多少钱的活动,两个人群常常无法找到契合点,使一些活动半途夭折,或者只能勉强组织一部分人去。
不同阶层学生之间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敌视心理,兰州商学院旅游学院一位不愿意透露自己姓名的学生说,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平时不好好学习,毕业后还会有很好的工作,而很多农村来的学生尽管努力学习,还会面临找不上工作的境地,这种情况他就看不惯,觉得很不公平,他说他从来就不和这些同学交往,觉得他们是一些"蛀虫"。一些学生认为,这样的敌视心理虽然在高校中并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它容易使一些学生有过激行为,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西北师大学生小牛说,高校里的这种阶层化实际上是一种城乡差距和东西部差距,城市里学生和东部一些地区的学生往往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属于富裕层,而农村来的学生和西部一些地区的学生中间贫困生较多,好一些也只能是中间层的学生。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些高校里的"老乡会"比较发达,这实际上也加速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分化。
王文升认为,现在大学生的家庭背景越来越不同,不同背景的学生身上表现出不同的东西,对教育和生活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而目前高校教育还难以满足这种差异性,这使得学校工作的难度加大。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校学生的阶层化倾向会越来越加剧,面对这种现状教育部门尚需积极应对。(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