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中行次级债最大买家 工行、中行:购买建行次级债前几名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两大试点行———中行、建行近日再次成为媒体聚焦的核心,而吸引力无疑来源于次级债的成功发行。中行在6月底成功发行140.7亿元次级债,一跃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首只公开发行次级债的银行;不甘落后的建行在7月底更是铆足了劲,将次级债从100亿元增发至150亿元,从而得到“国内目前次级债发行规模最大银行”的桂冠。
在两大试点行借次级债发行风光无限的同时,多位业内人士也提到了两次发债中的共同点:两家银行次级债前五年中标利率均为4.87%;建行购37亿成中行次级债最大捧家,虽然建行的次级债是工行以25亿元拔得头筹,但是中行仍成为继工行、中金、交行之后的前四位大买家。
而7月20日,交行也宣布,已成功发行120亿元次级债,由于采取定向发行的方式,交行没有披露详细信息,但业内认为,最大的可能是相当部分都集中在银行手上。
发行次级债是典型的市场行为,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到底是“巧合”还是“默契”?
互相持有的三大好处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表示,国有银行发行次级债,主要是为了补充附属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从而达到监管部门对其的要求。目前从实际来看,中行和建行次级债的发行已经达到了这一目标。140.7亿元的次级债到账后,中行的资本充足率将达到8.3%。建行在发行150亿元次级债后,资本充足率也超过8%。
“不过这种互相持有的做法,在国际上非常少见。”易宪容话题一转,突然提到了“互相持有”。易宪容进而解释说,国外一般都是没有达到资本充足率的“坏银行”需要通过次级债发行来补充资本金,但是考虑到风险因素,与该银行同样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其他银行相对较少购买,因为风险会比较高,有可能会“越帮越差”。
不过,易宪容也坦言,对于国内银行,这种互相持有对双方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国有银行一般都会有比较大的投资需求,购买其他银行次级债可以满足需求;二是中行建行发行次级债的规模都相当庞大,有大的认购者出来撑面子,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小投资者的跟进;三是几大国有银行早晚都要发行次级债,如果发行时能够达成默契,以一个相对较低的中标价格发行,减少发行成本,这样既能成功发行,又比较省事和低成本,岂不是皆大欢喜?
4.87%的中标利率是高是低?
根据建行的分析,之所以能取得150亿元次级债的火暴发行,一大优势是本期债券是国内首支采用固息和浮息相结合的次级债券。因为“前5年的票面年利率为4.87%,如果发行人不行使赎回权,则固定利率债券后5年利率上升为7.67%,浮动利率债券后5年利率上升为基准利率加2.75%”。
不过记者随后采访中发现,对于这个利率水平,市场上分歧较大。一家证券公司债券部的人士就给记者分析说,次级债的利率决定一般以同样品种的债券作为参考。目前5年期国债的利率水平在4.4%左右,金融债的理论利率为4.7%左右,由于目前没有成交,因此实际成交利率可能要略高于4.7%。由于次级债的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排在商业银行其他负债之后,所以在定价方面一般应有一定溢价。根据国际经验,比金融债高出30到50个基点比较正常。如果按照这个估算,国内次级债前五年利率至少应在5%以上。而实际的利率显然远远低于这个水平。
路透社也在近日分析中指出:“根据次级债的流通性等定价因素,这一中标结果明显偏低,但是这一结果仍然在市场预料之中,其主要原因在于,只要有发次级债的各家银行相互之间达成某种默契,就会出现偏离市场定价原则的结果,同时这也为其他银行在未来融资时降低成本打好了基础。”
目前次级债发行将成为未来市场的“风向标”?
至于这种互相持有是否会给双方带来风险?易宪容表示,如果一家银行出现问题,必然会带来连锁的反应。但是他好像并不担心风险的爆发。“目前国有银行都有国家信用在作担保,只要它们能够按照市场原则真正改制,会一步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不过易宪容还是表现出了对这种定价方式的忧虑。“次级债的发行是一个长期的需求,而中行作为首次公开发行次级债的银行,建行又是目前次级债发行规模最大的银行,它们的一举一动必然会影响到这个市场未来的走势。在一个市场建立之初,就应该按照市场手段来确定规则,否则以后将影响整个市场的潜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