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200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治理年度报告,北京市因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特指尚未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装置),遭到国家环保总局点名批评。
那么,北京将何时建成第一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近日,记者从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了解到,2003年12月24日该市颁布的《北京市生活垃圾治理白皮书中》曾明确要求“建立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系统,新建两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设施,2004年建成一座,2005年建成第二座,形成日处理65吨的能力。”
但记者从朝阳区市政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处了解到,虽然第一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已选址于朝阳区楼梓庄乡高安屯地区,但目前刚刚进行完招标工作,年底之前能否建成不能确定。
那么没有集中处理中心的北京医疗废物处理现状是怎样的呢?
医疗废物谁在管
据了解,北京市现有7000多个医疗机构,各类医院600多家,每天产生40吨医疗废物,但在2003年以前,仅有的简易焚烧设施只能处理10吨的医疗废物。去年SARS疫情爆发后,北京市投资数千万元购置了近百部密封货运车,新建了十几个医疗废物焚烧点。而目前北京市处置医疗废物主要依靠的就是这些医疗废物焚烧点。
在较长的时间里,国家对医疗废物处理的原则一直是“谁产生,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来转变为“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都要建立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目的是要扭转医疗废物处置的无序状态,改变各医疗单位各自为政、费用大、处理效果不佳的局面。为此,2003年6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将医疗废物从产生、分类收集、密闭包装,到收集转运、贮存、处置的整个流程都作了严格规定,对涉及医疗废物的各种环节均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一年后的现在,这些医疗机构实施的情况又如何呢?
近日,记者在北京市几家大型医院,对其医疗废物处理流程进行了调查。记者发现,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各家医院都有不规范之处。正所谓“前门看病,后门放毒”。
记者在一所医院的住院部里发现,公共洗漱间内大量的医疗废物就装在一个红色的普通垃圾桶内,桶内罩有一黄色垃圾袋,而外观上却找不到任何警示标识或说明。桶内还有香蕉皮、食品袋等一些生活垃圾掺杂其中。旁边另一装有黑色垃圾袋的桶内则大部分都是些生活垃圾,但记者又分明看到,诸如医用棉签、废旧一次性医用手套也尽在其中。当记者问及洗漱间的病人平常都把垃圾放在哪个桶内时,一个人的回答是:“嗨,我们都是想往哪里扔就往哪里扔的,医院又没说那个不准扔。”他身旁的人则说:“是不是一个可回收,一个不可回收呀?”“那也没人管呀!”
那么医院的医疗废物处理究竟由谁在管呢?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医院的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没有经过招投标或者其他考察程序就承包给某些物业管理公司。这些公司雇佣并未受过专门训练的清洁工,由他们负责将垃圾收集、转运至医院暂存地点,具体就是从各科室把医疗废物收集到附近洗漱间,然后每天中午集中收集一次,随后他们还要贴标签、称重、登记。暂存地点的接收人签完字后清洁工们的工作也就完成。
在医疗废物从产生到运送至医院暂存地点的过程中,一般都要在洗漱间存放一天时间,而这中间由于缺乏专人监管,医疗废物、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而在采访中,一家医院的相关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是:我们的清洁工收集时会分拣出来的。但又有谁监管清洁人员呢?一位清洁人员告诉记者,科室主任偶尔会检查我们的工作,但当问到具体怎么检查时,他笑了笑,回答道:“就是随便看看,一般都是抽查的形式。”
废物处理中心能干什么
医疗废物具体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的废物。包括手术、包扎残余物,生物培养、动物实验残余物、化验检验残余物,传染性废物、一次性的注射器等等。因为它含有害病原体,包括有害有毒的化学、放射物质,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在处置、运输中稍有不甚,病菌就会传播开来,甚至可能成为疾病流行的源头。它也因此一直位居《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榜首,在国外更被视为“顶级危险”和“致命杀手”。
对于医疗废物的最终处理,北京市目前主要手段还是浸泡消毒、焚烧,但有关专家认为这些惯用的方法仍然存在很多隐患:医疗废物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恶英,长期摄取会引起癌症、胎儿畸形遗传基因突变以及生殖机能、机体免疫力功能受损等危害。此外,医院广泛使用的“消毒”方法由于浸泡液含氟较高,溶液通过地下管道进入水体,并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卤化物,附及在水中生物内,通过生物链一链接一链累积,最终进入人体,严重时甚至致人于死亡。吉林省就曾发生医疗废物污染水源事故,诱发伤寒流行,致使400多人发病,5人死亡。
因此,要更大程度上降低医疗废物“放毒”造成的危害,就需采取更为安全的处理模式,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的建立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据了解,在处理中心建成后,它不仅要负责医疗废物的最终处置,还要负责收集。手术室残余的废物要先进行分类、冷冻,并且用专用的器具包装,然后有密闭的特种车辆来运输,送到处理中心,而这一套做法完全与国际接轨。医疗废物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对周围的环境和空气完全没有污染。
而目前,国外许多国家实际上都已经采取了更为先进的处理模式。德国的医用垃圾处理中心会把医院垃圾分为感染性废弃物、传染性废弃物以及未被血液、体液污染的一次性使用注射器与输液器等8大类。这8类垃圾也实行就地分类管理,并用5种不同颜色加以区分。与国内目前的高温焚烧方式不同的是,这种“德国模式”并不是一烧了之,其分类登记、核对制度能有效建立医院内部各环节相互监督机制,确保废物不会“变废为宝”而流失。此外,处理后的一些诸如锐器的医疗废物仍可回收,节约了大量资源。
建处理中心应引进新机制
目前我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基础设施由国家出资。面对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技术设备严重“缺钙”的局面,国务院已经责成有关部门做出医疗废物处理计划,投资70多亿元解决各地医疗废物集中处理问题。
对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舜泽博士呼吁,医疗废物处理应吸引民间资本及外资进入,以促进其产业化。他说,医疗废物处理工厂其实可以和诸如公路建设、自来水供给等公益行业一样吸引私人资本全程介入,由外资公司或民营资本负责医疗废物处理的工程建设、技术支持,运营管理。
至于新中心成立后,处理费用的问题,记者了解到,我国医疗废物的运行费用由废物产生单位支付,操作模式一是按医疗废物单位重量收取费用;一是按住院床位收取费用,没有病床的门诊部、卫生院及诊所也应按相应标准缴纳处理费。记者从北京市几家医院了解到,他们目前正在采用前一种,但同一个焚烧中心在接收不同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时,又会采取不同的价格标准。某医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平均一天会产生四百多公斤的医疗废物,焚烧中心收取2.85/公斤的焚烧费用相对便宜一些,其他规模较小的一些医院价格则稍微高一些。至于建成后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将来如何操作,目前尚未做出决定,原则上是不加重病人负担,同时又让医院能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