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国务院发布投资体制重大改革消息,引起市场极大关注。
在市场一片掌声中,企业另一根敏感神经——融资体制变革也被触动。苦盼经年终成正果的投资体制改革,会否引发融资体制改革加速推进?
难产
据记者了解到的消息,融资体制改革在短期内还很难推出。
一位参与企业债政策研究的债券界资深人士告诉记者,投资体制的变化和融资有很大不同,投资体制变革主要是政府和企业关系的转变,但触及融资体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因为影响到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之间的多层次关系,改革推进要比投资体制更慎重。
因此,这位人士分析说,融资体制可能短期内不会有变化,但他对新修订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近期出台表示乐观。
另一位债券分析师也认为,修订《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的消息在市场上已经传闻几年,修订规则的流程也可能已经进入尾声了。因此可以相信,不久的将来债券市场会有很大的变化。
有趣的是,接受记者采访理论界的人士却普遍看淡企业债近期前景。
“投资体制改革决定颁布后,降低企业发债门槛是必然趋势,但短时间内不可能将步子迈得太大。”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李建军认为,非公企业债券通过私募发行的融资力度较小,一般会通过证券市场公开发行,但目前证券市场存在诸多不规范因素,市场环境不够成熟。另外,年来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意在控制投资过热,若此时再拓宽融资渠道容易引发新的投资热,因此债券市场化的步子不可能太快。对新修订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能否在年内出台,李建军认为不容乐观。
一位债券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企业债券管理条件的出台涉及到部委之间的利益问题,因此在目前的时机很难判断。
由于目前国内企业融资的三个渠道主要是发行股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而前者由于市场不好,投资者缺乏信心,后者受宏观调控的影响,银根紧缩,对企业债寄予的希望陡然增加。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投资体制的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是好事,融资体制也应该随之创新,否则两者不相匹配。
但泰阳证券投行部洪涛分析说,现在市场上对于发行企业债券的环境并不是很好,比如对企业信用级别要求比较高,即使企业债券管理条例重新修订的规则出台,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因为市场的信用体系、担保体系、破产机制等都没有健全、完善起来,这是影响企业发债的最大原因。所以,现在的时机并不是很成熟。
原因
“企业债融资在中国的发展严重滞后,已是老问题。但其根源却在于政府限制和回避——政府要垄断金融资源,也不愿意承担风险。其实不仅是企业债融资没有得到发展,地方政府的债券融资同样没有发展,根源是一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韩朝华说。
韩朝华进一步分析,政府在近期内不会在企业金融自由化上迈出较大的步伐,因为还没有出现迫使政府这么做的新的动力。银行改革进一步退两步、股市规范化雷声大雨点小,都是很好的证明。
根据社科院的一项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放权让利,大大地弱化了政府在许多方面的行政管制,但是有一项政府管制却是趋于严格的,这就是政府对投资权的控制。即90年代以来,企业的投资自主权不仅没有扩大,而且还在萎缩。
一位省级发改委财政金融处的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颇有微词:我个人觉得现在完全可以放开发行企业债券,完全以市场来衡量。但之所以迟迟不放,是涉及到很多部门之间的利益问题。我们这里很多企业都想发企业债券,现在只能等。
同时看淡企业债券的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赵建平认为,培育企业债市场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在发展市场的同时必须加强企业信用建设,中介机构制度和一些法律制度的配套措施都应该及时跟进。而目前国内许多券商的信用级别尚未建立,缺乏足够权威公正的机构对债券进行资信评估工作,公司债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整个市场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随着情况的不断变化,企业债券市场的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在浙江采访时,一位民企老板告诉记者,我们不想在股市上融资,因为现在证券市场环境不好,而且信誉度也很差。如果允许企业发行债券,我们会考虑的。
7月的阳光灼热而又无所顾及,而在紧缩银根中的企业却似苦熬寒冬,投资体制改革的急速推进让他们升起一线期望:企业债发行早日开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