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于凌波 券商已成为被负面消息笼罩的行业。去年的经营颓势曾使券商英雄气短,今年的全行业危局更压得券商喘不过气来。难道这个仅走过十余年历程的行业真的走到穷途末路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人会真正认为,券商行业是个夕阳产业。券商作为证券市场重要参与主体的地位不会轻易被其他行业所替代。但券商要健康发展,不能指望再来一次大行情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靠行情和暴利吃饭的悠闲日子已一去不复返了,任何走老路的思路已变成不切实际的想头。中国券商需要顺应市场潮流,通过优胜劣汰去寻找发展空间。 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券商的发展问题,监管层始终强调“要在规范中发展”,而券商方面则大声疾呼“给铁律,更要给出路”。是先规范再发展还是先发展再规范几乎成了一个悖论,而券商行业发展的现实证明,规范是发展的前提。正如参与本报券商全行业调查的一位券商老总所言:“券商经常忘记自己是金融企业,而金融企业的第一要务就是规范运作、防范风险。”没有对规范的深刻认识,券商的发展之路就会失去基础。 在规范基础上的券商发展需要新思路,单向的输血性政策解决不了券商发展的瓶颈问题。虽然今年以来已有4家券商获准发债,但从券商增资扩股日渐艰难、上市公司从券商中群体撤退、券商不得不四处寻找担保机构和定向发债客户的尴尬中会发现,没有资本会青睐一个回报率日益下降的行业。券商需要改变推高注册资本的惯性发展思路,资本金的提高并不意味着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同步提高。规模大并不一定代表实力强,证券公司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取决于资本的绝对数额。如果没有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作为基础,规模越大只能意味着风险越大。从国外券商的发展历程来看,历来不以资本金“论英雄”,重要的是基于严格的风险管理基础之上的管理资产规模和业绩回报。 为了解决弱市中求发展的问题,券商一直依赖外部的政策供给,而这种政策供给的重心应落在鼓励体制创新、业务创新的层面。行业的吐故纳新已到了重要关头。本报进行的券商全行业调查显示,多数券商既赞成行业内引入淘汰机制,也赞成吸纳民营资本、外资等新力量注入证券业。另外,敏感的产权改革问题被视为券商发展的新型催化剂。在券商这样一个极度倚重人力资本的行业,普通激励机制的效果目前已黯然失色,借助行业新力量加入的契机,实现多元化的产权改革是增强券商责任意识的法宝。有些券商在这一领域的大胆尝试已表明,券商能否进一步发展,和产权改革密切相连。在产权体制创新方面给予券商更多的空间,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推进效果。 应该说,今年以来为推动券商发展而出台的政策并不少,只不过这些政策并非每家券商都可以享用。可以预期的是,让券商分类发展的政策将更加强化。合规稳健经营的券商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并在业务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和组织创新方面占据主动。而一个有合规且具有活力的券商占据主流的行业,才是一个真正有发展前景的行业。 诚然,券商仅从政策面寻求发展出路还远远不够。有券商负责人坦言:目前相当一部分券商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还不如普通的实业企业。如果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券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始终是个大问题。因此,从自身寻找差距,发展还需自身硬,是每一家券商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