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宏观调控取得的明显成效,贷款快速增长势头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同比少增3501亿元。
然而,为抑制经济过热而采取的降低贷款增长速度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尤其是新生的私营企业的发展。
银行信贷一哄而下
与此同时,民间信贷盘子越来越大与国家商业银行此时的“高度审慎”形成了火与冰般的对照。记者注意到,尽管国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已从5月底的19%降至6月底的16.7%,但监管机构还在不断警告金融系统中流动资金量过大,其意不言而喻。
江苏一家玩具公司的管理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公司不属于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但在银行贷款方面还是受到了“株连”——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前,许多银行见到什么项目都上,如今银行见到什么项目都躲,他们公司也不例外。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一些银行不问青红皂白简单地压缩信贷规模,其结果不是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准确理解,更不是在积极、正确地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花旗环球金融(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银行贷款从“一哄而上”转向“一哄而下”,这种大起大落的信贷行为对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危害极大,对银行提高自身的资产优良率和化解信贷风险也十分不利。
上述评点不仅击中了商业银行的软肋,也道出了众多中小企业经营者难言的心声。从“一哄而上”到“一哄而下”,这种情况的出现,应当引起银行业的深刻反思,银行业的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宏观调控中应当调控的重要方面。
民间信贷非合理膨胀
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秦池江日前指出,目前商业银行不愿为私营企业提供所需的资金,受此影响的私营企业不是一个小数目。一个正在滋生的现象是,因银行限制贷款,广东、浙江等地的许多企业正转向寻求民间借贷。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银行贷款无门,民间借贷的利息更是水涨船高。据称,目前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已上升到12%;而在民间融资渠道不及温州发达的广东省,借贷利率更高达20%到30%。据不完全统计,在北方有些地区,3月份的贷款年利为24%,4月份上涨到30%,5月份接近45%,6月底、7月初更飙升至60%。
在此背景下,民间信贷对民企借贷的数额也正在增大。“从我们对300户监测点的动态情况看,4月放贷6362万元,5月放贷6492万元,6月份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这个数据肯定会更大。总的来说是呈持续上升势头。”
对外经贸大学王国乡教授分析指出,这次宏观调控,在一些过热领域中民间的或地方政府支持的项目确实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一些非过热领域中的生产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他们原本就很困难,现在的状况就更差。
企业的风险抉择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4月,央行先后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公开市场操作。同时,宏观调控将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挂钩,商业银行贷款难度加大,一系列动作使许多企业资金链紧缩。在此境况下,许多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铤而走险,将民间借贷利息推向惊人的高度。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认为,目前紧缩政策存在适度放松的可能。他建议,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大环境中,企业不应因信贷紧缩而剑走偏锋,更不应该放弃扩张和发展。
来自官方抚慰的声音是,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最近亲自出面,敦促商业银行继续为私营企业部门提供资金。张文魁认为,发展私募基金应是紧缩环境中企业现金流入的一个可行方式。他说,修改中的《公司法》将可能为私募基金提供较大发展空间。
对中小民营企业处境和感受的关注,衍生出的一个热点话题是民间金融的风险问题。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宗良博士分析指出,民间金融属于游离于官方金融监管范围之外的金融行为,而任何金融行为都是“跨时”交易,即资金交易从支付到偿还具有时间间隔,因而在不具备外部审计和相应外部风险分担机制的环境下,民间金融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风险。
“如果贷入方是最终使用者,贷出方与使用者之间不存在为谋取利差而存在的一个或多个环节,这种借贷一般还算安全。”建元律师事务所的郝高荣指出,在借贷活动中往往出现多个环节,因此这种借贷活动就形成了或长或短的资金链,一旦其中某个环节出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