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 亮 近期股指三起三落,群情激昂之后又迅疾重归沉寂。这一现象,与去年10月、11月股市筑底时的情形颇为相似。由此,投资者普遍寄望新一轮中级行情的来临。然而,记者根据种种信息研判,今年市场环境与去年不同,目前股指虽已进入底部区域,但筑底之路不会简单重复,将更多地呈现复杂性。 股市走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记者看来,今年股市环境与去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宏观调控因素。宏观紧缩是引发本轮股市调整的直接原因,而它又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对股市产生作用:一是影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导致公司基本面发生变化,这直接关系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全年业绩乃至明年盈利预期的判断;二是紧缩银根造成股市资金紧张,由此引发德隆资金黑洞、券商国债回购违规、委托理财等问题集中浮出水面;三是对加息的预期。可以说,历经本轮股市大跌“洗礼”的投资者,从没像现在这样对宏观面高度敏感,眼下宏观面的一举一动无不牵动着股市神经。 关于当前宏观面,记者的看法是:宏观调控正处效果观察期。拿高层的话来说,就是“宏观调控处在关键时刻”。在这关键时刻,近来一个迹象值得我们留意,那就是:高层对本轮宏观调控的评价,已悄然修正此前效果“显著”的说法,再次强调了“初步”见效的字眼。针对可能出现的投资反弹等问题,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定调,“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有所缓解,但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定要充分认识搞好宏观调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决心不动摇,工作不放松,准确把握力度和节奏,保证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由此可以预计,近期政府虽不会出台更为严厉的宏观紧缩措施,但也难有实质性逆转,很大程度上将在坚持总体调控力度不放松的前提下,对调控政策进行适时适度的微调。 我们知道,今年上半年,以基金为代表的市场主力明显低估了本轮宏观调控的力度,特别是行政性调控措施出台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力及其对股市的影响,从而损失惨重,以至众基金在集体“检讨”之后,纷纷表示将“加大对宏观经济的研究力度”。而目前,宏观调控正处“关键时刻”,可以认为,市场主力也正处观察期,尤其是新发基金等增量资金更是在看宏观调控的脸色,眼下即实施大规模的出击行动并不现实。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目前增量资金主要在观察两大因素:一是宏观调控究竟何时可能“放缓”,二是与之关联的央行货币紧缩政策究竟何时可能“松手”。这两大因素的最新动向,又要看9月份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以及对下一步宏观调控基本方向的定调。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来工农业产品价格的“意外”高企,尤其是国家统计局日前最新公布的二季度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28.6%,再次触动央行对物价上涨的警惕,以至一度放缓的加息之弦再度紧绷。因此,CPI同比增幅这一关键指标,能否如有关部门预测的那样在三季度见顶回落,仍需继续观察。 同时,由于政策时滞效应,本轮宏观调控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究竟如何,要到三季报才能真正开始反映,即使先知先觉者恐怕也要到9月份才能大体知晓。而从市场历史表现看,以往每一轮调整幅度超过20%的中级调整时间,一般都要维持6个月左右。 因此,从种种时点研判,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尽管目前股指已进入相对低风险区域,少数性急抄底的做多资金已开始试水,但去年10月、11月筑底反攻的历史恐难重演,市场或以时间换空间,至少要到9月份才能找到中期底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