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廖爱玲 公冶祥波 通讯员 张永金) 一些打着“义诊”或“健康讲座”招牌的活动,在简单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后,就为病人开出同样一种保健品的“处方”。近日,工商部门发出提醒,不要轻信这样的“义诊”。
无病买药花了2980元
一个月前,家住平谷区北小区的72岁退休教师林女士,接受了北京一家健康咨询中心的“专家义诊”。主检大夫告诉她患有胆固醇、血糖、血脂、肝硬化,建议她服用一种“老来寿”胶囊,并说一个疗程病情就会见好。
林老师于是花2980元买了一个疗程的“老来寿”,可服用后没感到任何变化。前几天,她又到平谷区医院进行检查,结果表明,除有点脑供血不足外,自己没有其他任何病态反应。
理智消费“健康讲座”草草收场
昨天上午,一场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讲座”在安华桥附近的一家宾馆举行,据听讲者说,其实就是推销保健品。主办方为前来的老人进行“全自动心血管功能检测”,做完检测的老人拿着报告单向会场的4位“专家”咨询,得到的意见均是服用日期不等的该保健品。尽管工作人员极力推荐,老人们却陆续退场。一位姓李的阿姨说,现在老人都知道要“理智消费”,不能因为你说好我就买。中午12时许,老人全部离开,主办方只得收拾东西,草草收场。
保健品不能代替药品
工商人员提醒消费者,保健品不能等同和代替药品。有不少商家将保健品当作药品来宣传,夸大保健品的功效,误导消费者。一些不理智的消费者在听信商家宣传后,甚至把它当成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导致贻误病情。
|